台湾小兵一句话,直接戳到台当局心窝:我为台当局打仗,我死了,家人到哪里要抚恤金?

文人学社 2025-10-30 10:04:16

台湾小兵一句话,直接戳到台当局心窝:我为台当局打仗,我死了,家人到哪里要抚恤金?连抚恤金都没要处,我得到什么? 这样的叩问,道出了台湾基层军人对优抚保障的深层担忧,也折射出台当局在相关制度建设上的现实短板。 梳理台军现有薪资与抚恤体系、财政预算分配逻辑,以及两岸在军人权益保障上的实践差异,能更清晰看到这一疑问背后的民生关切与和平诉求 —— 军人的保障需要坚实制度支撑,而这种支撑唯有在稳定和平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落地。 台军基层士兵的待遇水平,已显露保障体系的薄弱。 2024 年起,台湾义务役服役年限恢复为一年,新兵训练期间月薪约 10000 新台币,完成训练后本俸与专业加给合计约 20320 新台币。 这一数字低于同期台湾 27470 新台币的基本工资标准,被士兵自嘲为 “领低保”。 对比台湾麦当劳时薪 183 台币、月收入约 3 万台币的水平,基层军人的薪资竞争力明显不足。 薪资之外,抚恤保障的不确定性更让士兵不安,台当局年度抚恤预算仅占军费总支出的 1.5%,且高度依赖税收支撑,一旦财政波动,资金链便可能断裂。 台当局在军人福利上的克扣,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安。2025 年台当局提交的总预算中,本应编列的军人待遇提高经费未被纳入,引发岛内舆论批评。 面对质疑,台当局以 “增加支出会排挤军事预算” 为由回应,声称给军人加薪一年需多花 300 亿新台币,却被揭露宁可花费 5 万元新台币为高官购置办公桌,也不愿为基层军人增加 3 万元新台币薪资。 这种预算分配的失衡,让基层军人对 “牺牲能否得到回报” 产生根本性质疑,小兵的疑问正是对这种失衡的直接反应。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台当局炒作的紧张局势,让抚恤保障的兑现失去稳定基础。 若局势走向冲突,台湾经济与财政体系将面临剧烈冲击,现有抚恤预算的资金来源会随之瓦解。台军曾在演习中模拟过相关场景,结论是后勤系统最多支撑 7 天,抚恤发放自然无从谈起。 这种现实让基层军人清晰认识到,所谓的 “保障承诺” 在紧张局势下不堪一击,家人的生活依托可能沦为泡影。 大陆在军人权益保障上的实践,提供了鲜明参照。 大陆明确规定,军人因战牺牲可获上一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 倍加 40 个月工资的一次性抚恤金,烈士遗属还能享受定期抚恤。 相关条例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新增对功勋军人的额外抚恤比例,用制度刚性守护军人权益。这种保障体系的建立,源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也反过来巩固着社会的安全根基。 两岸民众对军人保障的共识,指向和平发展的核心诉求。 无论是台湾小兵对抚恤金的担忧,还是大陆对军人权益的制度保障,本质上都体现了对 “牺牲有价值、奉献有回报” 的朴素期待。 这种期待只有在两岸和平共处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一旦走向冲突,不仅军人的保障无从谈起,两岸民众的切身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台当局若真正关注基层军人的处境,就应放弃制造紧张的行径,在和平框架下完善保障制度,回应同胞的民生关切。 台湾小兵的疑问,终究是对和平与保障的双重呼唤。 军人的尊严与家庭的依托,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需要稳定的环境与完善的制度共同支撑。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唯有坚持和平发展,才能让包括军人在内的全体同胞都获得坚实的权益保障,让 “牺牲有归属、奉献有回报” 成为无需质疑的现实,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利益所在,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0 阅读:3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