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2018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高税率一度攀升至25%。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贸易战,实则是美国对华战略焦虑的集中爆发。 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到实体清单制裁,从投资审查升级到技术脱钩,美国试图通过多维度施压遏制中国科技崛起。 但数据揭示的真相更具冲击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中,92%的成本由美国进口商承担,最终转嫁至消费者,导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200美元。 更严峻的是,高盛集团预警,若政策持续,2025年美国GDP增速可能跌至0.5%,汽车、金属加工等行业成本激增5%-15%,75万个就业岗位面临消失风险。 面对这场“单边霸凌”,中国并未陷入被动应对。2025年4月,当美国抛出“对等税率”方案,试图将中国对美出口税率拉高至145%时,中国选择以结构性改革破局。 管控稀土出口、制定数字贸易规则、推动双循环战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这些组合拳不仅构建起抵御外部冲击的防火墙,更催生出新的增长极。 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2017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4.7%,而对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贸易额增长23%。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转型,印证了中国经济韧性的本质。 贸易战只是表象,科技领域的角力才是核心战场。美国对华为等企业的制裁,暴露出其维护技术霸权的焦虑。但中国并未在封锁中退缩,反而加速推进科技自立。 2025年,中国在5G通信、量子计算、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取得突破,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构建新的全球技术标准体系,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覆盖38个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200余国,这些“中国方案”正在改写国际规则。 这种转变背后,是深刻的战略认知升级。中国不再将美国压力视为偶然冲击,而是将其纳入长期发展的常量参数。正如杨丹旭在评论中观察到的:“当美国股市因关税政策震荡时,中国A股却保持稳定;当美国企业抱怨供应链断裂时,中国产业链正通过‘双循环’实现内生增长。” 这种定力,源于对自身市场优势的清醒认知——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每年新增的千万级工程师队伍,构成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底气。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正在引发连锁反应。世贸组织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加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成本上升12%,发展中国家受损尤为严重。 斯里兰卡《卫报》直言美国“将世界推向经济深渊”,德国《商报》批评其“搅乱国际秩序”。就连传统盟友日本也担忧历史重演,欧盟则拒绝参与非对等谈判。 这种孤立态势,反衬出中国多边主义路线的吸引力。2025年APEC会议前夕,中国提出的“亚太命运共同体”倡议获得21个经济体响应,正是这种战略差异的生动写照。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美博弈已超越双边范畴,成为全球秩序重构的缩影。当美国试图用关税大棒维持霸权时,中国选择以开放创新突破封锁;当美国沉迷于“零和博弈”思维时,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构建共赢网络。 这种战略定力与转型智慧,或许正是杨丹旭评论中“恒定参数”认知的深层含义——外部压力终将转化为内生动力,而时间终将证明: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共赢。 这场跨越数年的大国博弈,最终会走向何方?当科技自主的齿轮持续转动,当国内市场的潜力充分释放,中国是否真的能如观察家所言,在压力中走出一条更稳健的发展道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