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郭正亮提出一个观察,中国在应对南海等海域的外部挑衅时,其反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对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针对日本的军事挑衅,中国的反应显现出最高级别的常规威慑。这种强硬姿态的根源,深深植根于历史记忆。 从甲午战争到全面侵华,日本曾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而其战后并未像德国那样进行彻底反省,反而持续在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这种历史积怨与现实威胁交织,使得中国的反应异常激烈。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号护卫舰曾关闭自动识别系统,声称“看错海图”闯入浙江外海。 解放军海军一艘054A护卫舰果断采取行动,向其舰艏前方水域发射两发实弹警告,该舰随即迅速掉头逃离。事后日方还秘密撤换了舰长。 面对美菲的行动,中国则展现了其威慑“工具箱”的精确性与多样化。当美国“辛辛那提”号军舰闯入黄岩岛附近海域时,中国的应对是派遣舰机进行全程跟踪与监视。 这种伴随航行展示了同等的实力与掌控力,却避免了可能导致局势失控的直接冲突。 对于实力较弱的菲律宾,中国主要动用海警力量。通过无线电喊话、近距离贴近拦截乃至使用水炮等非致命方式进行驱离。 这种执法模式既能有效阻止对方的侵闯企图,又避免给对方制造“受害者”的口实,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上掌握主动。 中国的这些维权行动,均宣称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国内法,是在行使对未经批准进入领海或管辖海域外国船只的处置权。这为无论是实弹警告、全程伴航还是水炮驱离,都提供了法理支撑。 中国对日本的强硬立场,最终指向一种前瞻性的战略防御。中国将日本视为一个正在积攒实力、图谋军事扩张的危险对手。日本作为非南海当事国,其深度介入本身就暴露了超越“航行自由”的野心。 日本的战略布局正逐步展开。“出云”级护卫舰已完成航母化改造,能够起降F-35B战机,并以“印太部署2024”为名在南海活动长达七个月。这是实质性的军事力量外伸,旨在突破战后秩序的束缚。 同时,日本积极构建联盟。它不仅与美国军舰协同演练,与菲律宾举行反潜演习,还派遣人员观摩美菲“肩并肩”军演的“夺岛”科目,甚至拉拢越南等国进行联合军演,试图在南海、东海和台海形成“三海联动”之势。 日本《军事研究》杂志的观点佐证了其动机,该杂志曾直言“南海不稳定对日本有利”,这揭示了其搅局南海以遏制中国、争夺地区主导权的长期目标。 因此,对“凉月”号的实弹警告,远不止是驱离一艘船,而是向日本及其盟友发出的明确信号:任何试图在南海复制其扩张野心、构建围堵圈的图谋,都将付出直接且难以承受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