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0月29日,巴西官方应国内行业协会申请发布公告:对中国、埃及、和以色列的非织造布无纺布进行反倾销调查,追溯 4 年调查覆盖全品类 10 月 29 号这天,巴西官方一纸公告让中国纺织圈瞬间绷紧了神经。这份应国内行业协会申请发布的文件,直接将矛头对准中国、埃及、以色列三国的非织造布,一场跨度长达四年的反倾销调查正式拉开序幕。对无数靠出口谋生的企业来说,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比降温更让人浑身发冷。 非织造布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实打实的 “工业刚需”。从口罩、纸尿裤用的薄款材料,到装修、汽车行业用的厚型面料,只要重量在 7 到 150 克每平方米之间,不管有没有经过涂层、印花这些后续处理,全被纳入了调查范围。 更让人意外的是调查周期的设定 —— 损害分析要覆盖 2024 一整年,追溯期居然直接拉回 2020 年初,这在国际反倾销调查中都不算常见。 中国作为全球非织造布生产大国,这次受到的冲击最直接。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23 年我国对巴西出口这类产品的金额就超过 3 亿美元,全国有 1200 多家相关企业在做巴西市场的生意,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七成。 这些企业里,不少是疫情期间扩产转型做出口的,好不容易打开巴西市场,现在突然面临调查,订单暂停、货款回笼变慢,不少生产线都面临减产压力。 可能有人不懂,反倾销调查到底意味着什么?简单说,一旦调查认定存在 “倾销”,巴西就可能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税率甚至可能超过 100%,这相当于直接把中国产品挤出当地市场。 而且巴西的调查流程通常要 6 到 12 个月,这段时间里,企业不敢接新订单,老客户也可能转投其他供应商,损失难以估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不是中国纺织业第一次遭遇此类调查。最近两年,印度、欧盟、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对中国非织造布发起过贸易救济调查。 背后的原因很现实,中国非织造布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技术、成本上都有优势,出口产品性价比高,自然会触动部分国家本土企业的利益。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让一些国家动辄用反倾销作为贸易壁垒。 但反过来想,巴西的做法其实也给自己留了难题。中国非织造布不仅价格有优势,供应稳定性更是突出。 巴西国内的口罩厂、卫生用品企业、汽车制造商,长期依赖进口原料,一旦调查导致中国产品退出,短期内很难找到同等质量和价格的替代源,最终可能导致本土下游企业成本上涨,消费者也要为此买单。 面对这场风波,中国企业也不是只能被动等待。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已经第一时间发声,提醒相关企业积极应诉,同时会组织行业资源提供支持。 不少有经验的企业已经开始整理出口数据、成本凭证,准备参与调查答辩。毕竟在国际贸易中,只要自身不存在倾销行为,通过合法途径就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实贸易摩擦就像市场竞争中的 “插曲”,中国纺织业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低价竞争,而是不断升级的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 从长远来看,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因为局部的贸易保护而改变。中国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巴西对涉华非织造布发起反倾销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