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桂军189师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

尔说娱乐 2025-10-31 10:51:52

1938年,桂军189师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可以让日军伤亡惨重的办法,还能让日军的坦克不能前进。 主要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凌压西将军纪念亭建成) 1938年深秋,桂北山区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连绵的群山。 凌压西师长站在前沿阵地的观察所里,举着望远镜仔细端详刚被押解过来的两名日军俘虏。 这两个日本兵站在身材高大的桂军士兵中间,矮小的身形显得格外醒目。 凌压西的目光在俘虏和阵地前的开阔地之间来回移动,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望远镜的镜筒。 突然,他放下望远镜,转身对身边的参谋说: "传我命令,立即召开连级以上军官会议。" 凌压西出生于广西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期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的性格让他在军中逐步崭露头角。 此刻,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他深知必须采取特殊战术才能以弱胜强。 在临时指挥所里,凌压西指着地图说: "日军士兵普遍身材矮小,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设计特殊的防御工事。" 他详细解释了计划:挖掘深度超过普通士兵身高的战壕,并在壕底预留放置板凳的空间。 工兵连立即投入施工。 凌压西亲自到现场监督,要求战壕迎敌面坡度较缓,便于射击,背敌面则要陡峭光滑。 他还特别指示在每个射击位下方挖出踏脚坑,方便士兵快速上下板凳。 施工期间,凌压西不时蹲下身测量战壕深度,甚至亲自试站板凳检验高度是否合适。 士兵们看到师长如此亲力亲为,士气大受鼓舞。 他还特别交代炊事班给施工的士兵加餐,确保大家有充足的体力完成这项重要的防御工事。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日军坦克率先发起冲击,轰鸣声震耳欲聋。 桂军士兵按照预案站在板凳上射击,利用身高优势形成密集火力网。 当日军步兵逼近时,士兵们迅速撤掉板凳隐蔽,使日军难以瞄准。 更巧妙的是,这种深战壕有效阻滞了坦克推进,多辆日军坦克陷入壕沟无法动弹。 凌压西在指挥所里通过望远镜密切关注战况,适时调整战术部署。 他注意到有些新兵不习惯站在板凳上射击,立即派人前去指导。 战斗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些跌入深壕的日军士兵因身高不足难以爬出,成了活靶子。 凌压西立即下令集中火力打击被困敌军。 这一战术取得显著成效,日军进攻部队遭受重创。 士兵们越战越勇,有位老兵甚至站在板凳上连续击毙多名敌军。 战斗间隙,凌压西还派人收集日军遗落的武器装备,补充部队的弹药储备。 战斗持续到傍晚,日军被迫撤退。 凌压西立即组织战场清理,同时命令部队加固工事,防备敌军夜袭。 他还特别嘱咐军需部门给参战士兵加餐,并亲自到战地医院看望伤员。 在巡视阵地时,他发现有几处战壕深度不够,立即要求工兵连夜加深。 深夜,他还在油灯下撰写战斗报告,详细记录这种新战术的实施效果。 战后总结会上,凌压西的战术创新得到上级高度评价。 他谦逊地表示: "这不过是因地制宜的普通战法。" 但实际上,这一创新为抗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后几个月,该战术在多个战区推广,均取得良好效果。 凌压西因此获得嘉奖,但他更在意的是战士们能够减少伤亡。 他还特意让文书将这种战术编写成训练手册,下发到各连队学习。 深秋的桂北山区,枫叶如火。 凌压西站在阵地上,望着远处日军撤退的方向,心中思考着下一步的防御计划。 他知道,战争还远未结束,但这次成功的战术创新增强了部队的信心。 夜幕降临,阵地上点起篝火,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战斗经验,而凌压西则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开始规划明天的防务部署。 他特别嘱咐哨兵要加强警戒,防止日军夜间偷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81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