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儆猴,中方开始动真格了!德国想买稀土,就必须先交敏感数据。中国的“稀土战”把德国打急眼了?德国央行行长不顾体面,要对中国“干票大的”,我方直接开始反制,必须交出数据! 纳格尔早年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敏感,博士论文就是研究货币政策。他在央行董事会干了十多年,负责监管银行运营,2020年去国际清算银行当副部长,协调多国事务。回国后直接接棒央行行长,专注通胀控制和贸易平衡。瓦德富尔从议员起步,参与过欧盟峰会,2023年他主导德国对俄政策调整。上任外长后,他多次访问亚洲国家,但对华行程总有变数,反映出德国外交的现实考量。这俩人背景不同,一个管钱一个管外交,却在稀土事儿上声音一致,代表德国高层对依赖中国的担心。 中国10月9日商务部公告,把钬铒铥铕镱五种重稀土加进出口管制名单,这事儿直接戳到德国痛点。德国稀土进口92%靠中国,汽车半导体风电啥的都离不开这些东西。企业得提交生产用途流程图客户数据才能拿许可,不然生产线就得停。德国经济部说这数据是机密,但企业等不起,只能硬着头皮交。彭博社报道,好几家德国公司已经递材料,担心数据泄露影响国家安全。中国管制是为了资源可持续,不是针对谁,但要求证明不转卖不军用。德国企业短期内没法找替代来源,只能照办,这让政界炸锅。 德国那边反应激烈,纳格尔10月18日在论坛上说,欧洲得对中国贸易进攻性强点,中国更需要欧洲。他意思是如果报复是最后招,就得干大的,展示硬态度。这话传开后,媒体标题都带火药味儿。10月24日,瓦德富尔推迟访华,原计划讨论贸易,现在延期了。德国议会有人批这是不良信号,尤其紧张时候更该沟通。中国商务部重申管制合理,欧盟10月22日打电话敦促加快审批。德国企业库存告急,不少公司月底前交了数据,拿到部分许可。中国这步棋让德国意识到依赖风险大,但短期摆脱不了。 纳格尔言论不是空谈,他强调欧盟经济体量大,能施压中国。瓦德富尔延期访华背景是稀土紧张加半导体管制,德国政府内部声音不一,有人想谈有人想硬。企业界现实点,罗伯特联盟说德国稀土95%从中国来,短期中断会乱套。中国出口管制升级,从清单监管到供应链一体治理,2024到2025年连续公告,目标是关键矿产安全。德国公司交的数据包括蓝图供应链细节,北京能用这些优化市场,但德国安全专家警觉,怕暴露弱点。欧盟贸易专员会见中国商务部长,找紧急方案,避免全球链条断裂。 欧盟整体反应是焦虑式强硬,冯德莱恩放话必要时用所有手段,包括反胁迫法案。中国稀土炼制占全球92%,欧洲汽车业慌了,库存只够几周。德国企业别无选择,交数据后生产线勉强转起来。中国同意暂停部分管制一年,跟美国初步共识挂钩。布鲁塞尔会谈焦点是公平贸易,德国参与推动技术合作。纳格尔继续管央行,监控通胀风险;瓦德富尔调整外交,处理对华平衡,但压力不小。企业供应链稳下来,避免大中断,全球稀土贸易进新阶段。 欧盟委员会跟中国商务部长通话后,双方同意危机磋商。德国政府推动多元化,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找矿源,但效果慢。纳格尔在央行会议审报告,调整政策防冲击。瓦德富尔重排访华,协调对话。中国稀土新规11月8日实施,欧洲得加速改革,提升生产力。贸易战让德国反思伪自治,得真独立。企业通过数据披露拿供应,工人装配继续,市场松口气。争端缓和,中欧多轮谈判,德国企业恢复正常。 中国稀土管制升级,西方国家像热锅蚂蚁,因为产业链太靠中国了。德国92%稀土从中国来,一旦断供,谁都难受。纳格尔放话要对中国硬气,意思是报复也得干大的。但这像病急乱投医,威胁能让中国让步吗?瓦德富尔推迟访华,议会批不良信号,越紧张越该谈。中德关系不负责。德国内部博弈激烈,稀土牌在中国手里,西方短期脱钩难。 所以中国稳坐钓鱼台,德国政客研究怎么对付,企业等不了。收紧管制,德国企业交敏感数据,如用途流程客户。这合理,保证稀土自用不转卖。但有人破防,怕威胁安全,跟着美国鹦鹉学舌。其实中国卖给民企,军工掂量着卖,哪来威胁。跟美国谈成初步共识,德国跳梁小丑没用。争论平息后,中德谈判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