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

诸葛利剑 2025-11-01 17:40:26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陈君石这个人,在中国食品安全圈子是响当当的存在。他1935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杭州,早年就钻研营养和食品安全。1956年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工作。1963到1968年,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读研究生,拿了硕士学位。那时候,他就专注硒元素跟克山病的关系。克山病是种心脏病,主要在东北和西北流行,他领队去黑龙江等地调研,收集土壤和粮食样本,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硒缺乏是病因。这成果1984年拿了国际硒学会的施瓦茨奖,帮全球搞清微量元素对健康的必要性。中国总膳食调查也是他主导的,从1980年代开始,覆盖全国多个省份,收集居民饮食数据,跟康奈尔大学和牛津大学合作,三次大规模调研生成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把这当成发展中国家营养研究的样板,因为它贴合中国人的实际饮食习惯。 陈君石的贡献不光在国内,国际上也发光。1990年代后期,他开始参与全球食品标准制定,2007到2017年当了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那几年,他代表中国推动标准调整,确保发展中国家饮食特点被考虑进去。中国在国际食品规则里的话语权就这么慢慢起来了。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闹大后,他直接参与应急和改革,推动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这法取代了旧的食品卫生法,第一次明确要建风险评估体系。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挂牌,他当主任,引进国际风险分析框架,包括评估、管理和交流三部分。现在他还是研究员和总顾问,继续指导工作。在毒理学上,他是中国食品毒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食品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还搞过茶叶防癌和铁强化酱油的项目。这些事儿都实打实帮中国人吃得更健康。 说起再生塑料这事儿,得从中国食品安全政策说起。中国到现在还没批准再生塑料用在食品包装上,这点陈君石院士最近公开讲过。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允许了,比如欧盟2008年就出法规,允许回收PET瓶子再做食品瓶,美国从80年代末就开始批准。他们的做法是,通过严格清洗和测试,确保污染物去除率高,再生材料就能安全接触食物。中国评估中心其实早做过实验,回收PET瓶清洗后,污染物含量符合标准。但政策上就是不松口,主要因为中国饮食习惯特殊,多热食,包装得耐高温,加上回收链条复杂,怕混进未知污染物。相比国际,中国标准更严,比如镉在米里的限值是每公斤0.2毫克,比日本的0.4毫克低,因为中国人吃米多,得从实际出发。再生塑料这块,评估中心分享数据给欧洲同行,他们也认可中国清洗工艺,但中国还是优先谨慎,材料只用在日化领域。 为什么中国这么保守?主要还是食品安全优先。再生塑料回收利用在纺织和汽车上已经广泛,但食品包装牵扯公众健康,不能出岔子。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2020年出意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动再生塑料行业绿色转型。废塑料回收企业从散乱小厂转向大规模集散地,回收率提高,本土处理率100%。但食品级应用卡着,专家组像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联合工作组,就在推共识,促进公众了解环保性和安全性。陈君石参与这个组,强调再生材料契合可持续发展,但得等法规完善。国际上,欧盟塑料战略要求2030年30%再生塑料用于饮料瓶,中国企业也去东南亚投资建厂,带技术出去。国内政策猜想是,未来可能由卫健委牵头,出申请审批和测试要求,确保挑战性实验验证去污效果。 再生塑料政策不批,也反映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严谨。风险评估中心用数据说话,避免盲目跟国际走。像味精安全评估,他们不光做动物实验,还调查中国人实际摄入量,比欧洲多,结果证明正常用没问题。再生塑料类似,得考虑中国实际。公众总担心食品安全,但近十年没大事件,就是体系在起作用。两会提案少,也说明情况好转。自媒体谣言多,像草莓最毒啥的,中心就做实验证明假的,通过正规平台科普。陈君石总说,没有添加剂就没现代食品工业,但得讲剂量。预制菜被传不安全,其实标准内就行。中国塑料包装回收现状是,食品饮料占大头,聚酯瓶高速发展,但再生利用还需法规落地。 食品安全体系推进中,陈君石继续出力。风险评估中心2025年加强标准再评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影响力。中心协助卫健委贯彻风险分级,系统评估体系。陈君石在2024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言,对中国替代蛋白发展提看法,强调农食系统转型。2025年博鳌健康食品大会,他参与抗衰研究院成立,携手专家推抗衰产研。还在宜兴院士工作站揭牌,推动企业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控风险。2025年半年度报告里,企业提到经营风险,但体系帮管到位。中心未来转向全程监管,小农户规模化,政策覆盖田间到餐桌。再生塑料可能纳入管理,推动循环经济。

0 阅读:47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