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曝光的一批盗版剧APP,又把影视版权这个老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些APP打着“免费看剧”的旗号,实则干着偷窃创作者心血、损害行业生态的勾当。更让人心惊的是,它们不仅存在于某些电商平台,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应用商店里,用1块钱买2万部剧的噱头,把无数观众拖进了盗版的泥潭。 说这些APP“偷”剧,一点都不夸张。它们的技术手段五花八门:有的直接抓取正版平台的视频流,屏蔽广告和版权信息;有的把剧名、海报改头换面,伪装成“独家资源”;还有的甚至在剧还没上线时,就通过技术手段提前泄露。去年浙江嘉兴警方破获的盗版案里,犯罪团伙把刚上线的新剧,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广引流,短短两个月就非法获利30多万。更讽刺的是,有些观众一边骂“超前点播”贵,一边为盗版APP贡献流量——他们不知道,自己点的每一个链接,都在把创作者逼到绝境。 影视行业的苦,早就不是秘密了。中制协的数据显示,全国剧集行业每年因盗版损失超200亿,这还不包括电影和微短剧。一部剧从剧本到拍摄,从后期到宣发,动辄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可盗版APP呢?1块钱卖2万部剧,成本几乎为零。这种“零成本收割”的模式,让创作者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去年《狂飙》爆红时,某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超长解说”,直接搬运正片内容,法院最终判赔3000万,可这样的案例太少了。更多时候,权利人只能陷入“投诉-下线-再投诉-再下线”的循环,维权成本高到让人绝望。 更可怕的是,盗版的危害早就超出了行业本身。央视曝光的案例里,有些盗版APP内置了恶意插件,偷偷获取用户手机信息,甚至把数据传到境外。观众以为占了便宜,实则成了网络诈骗的“帮凶”。还有些盗版资源里藏着赌博、色情链接,尤其是未成年人,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这些隐藏的代价,远比“1块钱看剧”更沉重。 其实,打击盗版从来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有些平台为了流量,对盗版链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观众觉得“正版太贵”,宁愿冒险找资源。可他们忘了,没有创作者的付出,哪来的好剧可看?没有行业的健康发展,哪来的优质内容?今年国家版权局等四部门启动的“剑网2025”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的就是这类盗版APP。但光靠执法还不够,每个观众的选择,才是决定行业未来的关键。 下次再看到“1元看2万部剧”的广告时,不妨问问自己:这1块钱,真的值吗?你点的每一个链接,是在支持创作,还是在摧毁热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影视行业的一份子。 (案例来源: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