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校园招聘3800个岗位都说生化环材是是四大“天坑”专业,但这两年,化工

马休看趣事 2025-11-01 01:22:17

宁德时代校园招聘3800个岗位

都说生化环材是是四大“天坑”专业,但这两年,化工和材料专业的“天坑”快要被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人才需求给填平了。

以往,大量化工和材料学硕士博士会走“留学深造-回国青椒-非升即走”的路线,一辈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打转。随着毕业生多年积累和博士数量的井喷,高校青年教师这条路越走越窄,也越来越卷。市场不能消化这么多高级科研人才,也就形成了“天坑”专业的说法。

那,每年到底有多少材料学硕士博士毕业呢?其实不到一万人。

根据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数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共有93所高校设有博士学位点,每年毕业的材料学博士不过数百人。材料学的硕士学位点要多一些,但也就是每年几千名毕业生的规模。硕士博士加起来每年不到一万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材料学属于工业的基础学科,看起来好像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和材料有关,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从市场上拿现成的材料来用。真正需要开展材料学基础科研,具备材料创新能力的企业其实是凤毛麟角。每年几千名材料学硕士博士,中国市场以前还真就消化不了。

这时候,宁德时代站出来了。

作为全世界最大也是最领先的锂电池企业,同时又身处电动汽车快速迭代更新的时代背景,宁德时代对电池材料技术创新的渴求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

简单粗暴地说,凡是能让电池续航能力、散热能力、安全性、生产效率、绿色环保等方面有一丝一毫改进的人才,宁德时代都要想方设法招进来!

自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每年校园招聘的岗位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尤其是对基础学科高端人才的招聘更是井喷式增长。

仅2025年应届毕业生里,就有超过1000名化工、材料等基础学科的硕士入职宁德时代。

2026届毕业生,根据宁德时代已经发布的招聘计划,将要发出超过3800个Offer,其中大部分都将是基础学科的硕士博士。

据宁德时代2024年公司年报显示,光是研发团队就有硕士5083人,博士573人。这还没算上2025年已经招聘入职的1000多人,要是加上2026届要招的3000多人,眼瞅着就奔1万人去了。

这1万名硕士博士,还远远不是宁德时代研发团队的上限,他们必定还会继续加码。

2024年,宁德时代的研发经费投入186亿元,到了2025年,仅上半年就突破了100亿元。

接近1万名硕士博士做研发,186亿科研经费,数字大到这个程度读者们可能就没概念了。咱们找个高校做对比可能会清晰一些:

哈尔滨工业大学,鼎鼎大名的科研型高校,2025年在校博士生数量为9453人,该校2024年科研经费决算为200.3亿元。

简单粗暴地说,宁德时代作为一家企业,其研发投入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旗鼓相当的。

要是再深入分析,哈工大这9000多博士生分布在36个不同的一级学科,他们要点亮的是一整棵科技树所有枝桠上的果实。

而宁德时代这近万名硕博人才总的来说都在攻关同一个问题:

怎么做出更好用的电池?

来自企业端的长期高度专注的科研投入,突破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熟知的“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常规路径。

以往,在绝大多数工业领域,基础学科的创新成果往往都诞生在各大高校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是先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从0到1”的原创成果,再与企业联合攻关,完成“从1到10”的工业化生产,最后由企业完成“从10到100”的市场推广。

现在,至少在锂电池这个领域,宁德时代作为企业已经具备了“从0到1”的基础学科原创研发能力,他们仍然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但却是作为肩并肩研发伙伴的关系,而不是等着承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上下游关系。

时代,可真的是变了啊……

今年5月,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作为通讯单位在《Nature》子刊Nanotechnology上发表原创研究,揭示了含醚基非水系电解液的锂金属电池中的界面反应。

论文标题看不懂没关系,简单来说,他们建立了锂金属研究的一种全新范式,可进一步支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使电动航空规模化、电动汽车超千公里续航成为可能。

有必要再强调一遍,这个量级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是由一家民营企业的实验室牵头完成的。放在十年前,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在芯片和AI领域,英伟达、OpenAI等领先的几家企业也在上演一模一样的剧情:

疯狂招人!疯狂招硕士博士研发人才!

而这么多高级研发人才汇聚在产业前沿,又会将人类的科技和我们生活推向何方呢?

时代,可真的是变了啊。

0 阅读:11
马休看趣事

马休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