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看到中国为统一造势,特朗普和美国高层已感觉到力不从心。最近我们从法理、舆论、

地缘历史 2025-11-01 08:55:40

美国看到中国为统一造势,特朗普和美国高层已感觉到力不从心。最近我们从法理、舆论、军事等方面全方位推进统一大势,美国慌了。   2025年10月25日,大陆正式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不是简单的纪念,而是一次法理宣示,是对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正面反击。   时间点选得精准,节点意义极重,特朗普看在眼里,心里却是越来越没底。大陆不是在喊话,而是在立法、在行动。   对美国来说,这样的节奏,太快,太实了,已经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可以慢慢博弈的中国”。   真正让华盛顿坐立不安的,是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话语层面。   重庆警方跨海立案调查“台独”学者沈伯洋,这一动作,直接冲破了“司法不可及”的幻想。   特朗普内心清楚,这一步,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台独不再有任何安全地带,中国的法律,已经开始延伸到岛内个人。   接下来的几天,大陆连续三篇“钟台文”高密度发布,语言风格从温和到坚定再到强硬,节奏步步紧逼。   第三篇直接抛出“强必统,统更强”的逻辑,把统一定义为不可绕开的国家政治任务。   这种叙事方式是特朗普最怕的,一旦统一成为舆论主流、政治共识、制度安排,美国所谓的“战略模糊”就变成了“战略无解”。   特朗普最近在白宫的表态已经明显乱了阵脚。他嘴上说支持“统一与和平”,但又强调“非常危险”,连是否协防台湾都不敢明确。   这就是典型的话术崩盘。以前美国玩得转的模糊策略,眼下完全被大陆的清晰战略击碎。   特朗普心里明白,他再也无法拿“台湾牌”做筹码,因为我们已经不再等他出牌,我们自己上桌。   而最让美国感到力不从心的,是大陆的军事部署。10月13日至14日,解放军35架次军机、8艘军舰绕台巡航,25架次直接越过“海峡中线”。   这不是演习,这是现实。东部战区的登陆演练,从“流程压缩”到“实战预演”,实际上已经是对未来行动的提前排练。   特朗普明白,这种程度的演训,不可能没有后续动作。   美国的智库也开始自我调整。兰德公司在10月14日发布报告,建议美国“支持渐进式统一”。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现在,这种声音不仅存在,还被主流媒体放大。《时代》杂志称赖清德是“鲁莽的领导人”,“两国论”是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   特朗普看到这些,是愤怒,不是高兴。因为连他们的媒体和智库都开始承认——台湾不是可以长期被利用的棋子。   特朗普政府对军售的态度也暴露了真实想法。8月拒绝批准4亿美元军援,但转头又推动5亿美元军售计划。这不是支持台湾,这是赤裸裸的交易。   换句话说,美国不想“送”,它只想“卖”。特朗普要台湾掏钱买武器,却又不敢承诺保卫台湾。   他们对台湾的态度,已经从“盟友”退化成了“提款机”。   更现实的是,特朗普不想为台湾丢掉中美贸易谈判的筹码。10月中旬,中美在稀土、半导体等领域的磋商刚取得突破。   特朗普知道,一旦台海局势失控,美国将付出远超想象的经济代价。   所以他选择回避赖清德过境,不提“联合军医演练”,甚至在闭门会议中坦言“不想为台湾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些动作,暴露了美国的软肋。   岛内的变化同样让美国焦虑。10月民调显示,赖清德的不满意度高达79.5%,尤其在两岸政策上,63%的民众明确表达不满。   年轻群体中,认同“中国人”身份的比例创下五年新高。   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民意波动,而是对“台独”路线的否定。赖清德越是往“脱中入北”方向走,岛内越是出现强烈反弹。   年轻人不是傻子,他们看到大陆的发展,看清美国玩弄台湾的套路,更看出统一带来的机会。   大陆通过影视、纪录片、联谊活动等方式,不断强化两岸同源的认知,《沉默的荣耀》《台湾·1945》这些作品,不是文化娱乐,是软实力的输出,是认同感的构建。   而美国这边,学界也开始摇摆。亲特朗普的“国防重点”智库公开宣称“美国不会为台参战”。   这种表态,直接打脸了赖清德的“抗中靠美”策略。   特朗普也终于体会到,他再怎么打台湾牌,都换不来民意支持,也无法压住国内反战的声音。   更难堪的是,美国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瑙鲁“断交”,日本新首相冷处理赖清德的祝贺函,这些小事背后,是国际空间的真实收缩。   而美国呢?除了叫嚣,什么也做不了。特朗普想强硬,却发现没人愿意跟他一起冒这个险。   在这一系列连贯推进中,大陆的统一战略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的“远景目标”转向“现实工程”,从等待时机到主动压缩窗口。

0 阅读:1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