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10月31日,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突然宣布,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镝和铽,这些原料会先送到马来西亚加工,再转运至日本。这可是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拿到这类关键重稀土。 日本双日公司还联合国家战略投资机构JIC,砸2亿澳元(约10亿元人民币)投资澳大利亚韦尔德山矿,条件是莱纳斯得把矿里65%的产量供给日本。这背后的“去中国化”焦虑,可谓昭然若揭。 2025年近期,全球电动车市场因稀土供应波动产生了不小的连锁反应。镝和铽作为制造电动车的核心材料,其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电动车的生产。日本这一举动,看似找到了新的供应渠道,实则暗藏诸多问题。 从澳洲挖矿,到马来西亚加工,再转运日本,这一圈下来,物流和加工成本大幅增加。这就好比原本可以直飞的目的地,非要绕个大弯,不仅浪费时间,还多花了不少钱。而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为这份所谓的“安全感”买单。 日本其他产业也因稀土供应变化面临着潜在挑战。除了电动车,稀土在机器人、航空航天等众多高科技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一旦稀土供应不稳定,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缺少了关键的零部件,速度必然会降下来,甚至可能抛锚。 再看看中国,在稀土领域早已从“卖原料”转向“卖技术”。中国拥有先进的分离提纯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我们的硬底气。 近年来,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更是不断取得进展。例如,新型的稀土提取技术不仅提高了提取效率,还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力,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他国家想要在稀土领域与中国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澳大利亚在这场稀土贸易中,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曾经,澳大利亚主要是稀土原料的供应方,如今随着与日本的合作加深,它在贸易中的话语权有所提升。 但澳大利亚也面临着利益考量,一方面要满足日本的产量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自身的长期发展。如果过度依赖与日本的合作,可能会忽视其他市场的开拓,从而限制自身的发展空间。 欧洲国家对日本此举也十分关注。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同样对稀土有着大量需求。日本寻找新的稀土供应渠道,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市场平衡。欧洲国家可能会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比如加强与稀土生产国的合作,或者加大对国内稀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 在我看来,日本想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短期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从长期来看,无疑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豪赌。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日本想要绕过中国建立完整的稀土供应链,难度极大。未来,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必将在这场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