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渣滓洞大屠杀中,盛国玉在枪响前倒地装死,不久,特务进来补枪,谁料,他们竟然用枪托捅她的腰部,而此时,盛国玉却紧张得不敢动。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张泛黄的 “指甲刻痕拓片” 首次公开,纹路里藏着盛国玉的生死记忆。 1949 年渣滓洞牢房潮湿的墙壁上,她与战友用指甲刻下 “黎明将至”,如今这拓片成了珍贵文物。 这位渣滓洞大屠杀唯一幸存的女同志,用一生践行着对战友的承诺。 1948 年深秋,22 岁的盛国玉还是重庆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课堂上常给学生讲爱国故事。 没人知道,她的丈夫余梓成是地下党员,她早已成了情报传递的 “秘密纽带”。 她把情报藏在课本夹层,趁送学生回家的间隙,悄悄交给接头人,每次都顺利完成任务。 这份看似平凡的教师工作,成了她掩护革命活动的最佳屏障。 1948 年 10 月 15 日清晨,浓雾锁住山城,特务突然闯进盛国玉的家,打破了平静。 面对特务的盘问,她故意装作慌乱,把提前藏好的情报纸塞进灶膛,烧毁了关键证据。 即便被押往监狱,她也没露出丝毫破绽,审讯室里皮鞭抽在身上,她始终咬定 “什么都不知道”。 特务没能从她口中得到任何信息,只能将她关进渣滓洞牢房。 在渣滓洞,盛国玉快速适应狱中生活,还主动帮受伤的战友清洗伤口。 她跟着江竹筠学习革命理论,听杨汉秀讲进步思想,慢慢成了牢房里的 “宣传员”。 深夜,她和战友们用敲击墙壁的方式传递消息,还教不识字的难友认字,鼓舞大家的斗志。 为了记录狱中生活,她偷偷用烧焦的木棒在草纸上写字,这些纸条后来成了重要史料。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盛国玉和战友们激动得相拥而泣。 大家决定缝制一面五星红旗,她把自己囚衣上仅有的红色补丁拆下来,贡献给 “国旗”。 没有黄纸,就用稻草灰混合水画出五角星,每一针每一线都缝满了对新中国的向往。 这面特殊的国旗,成了狱中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大家轮流抚摸,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11 月 27 日,大屠杀开始,盛国玉被倒下的战友压在身下,她屏住呼吸装死,躲过了特务的补枪。 特务放火焚尸时,她忍着烧伤的疼痛,爬出尸堆,躲进废弃男厕的尿池里,刺鼻的气味让她几近窒息。 接下来的三天,她靠喝雨水、啃树皮维持生命,即便饿到头晕,也没敢发出一点声音。 直到 11 月 30 日重庆解放,农民发现她时,她已经虚弱得说不出话,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康复后,盛国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渣滓洞寻找战友的遗物。 她收集了难友们用过的钢笔、眼镜、日记本,这些物品后来都捐赠给了纪念馆。 此后几十年,她成了 “革命故事讲解员”,走进学校、工厂,给年轻人讲述渣滓洞的历史。 她还参与编写《红岩英烈传》,用亲身经历还原狱中生活,让更多人了解英烈事迹。 1996 年,70 岁的盛国玉依旧坚持去纪念馆做志愿讲解,每次讲到战友牺牲的情节,都会红了眼眶。 她把自己珍藏多年的 “指甲刻痕拓片” 捐赠给纪念馆,希望能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 晚年的她,还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革命精神。 她常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替战友们看看这个美好的新中国,把他们的精神传下去。” 如今,盛国玉虽已离世,但她留下的革命精神永远流传。 她捐赠的文物被妥善保存在纪念馆,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参观,聆听她的故事。 她编写的史料成了学校的课外读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这位平凡却伟大的女性,用一生的奉献,完成了对战友的承诺,也成了历史长河中耀眼的星光。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专访重庆大屠杀中脱险女志士:江姐就住我上铺(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