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机密叛逃美国,岂料时隔28年后,他却又站出来为自己“洗白”,结果还受到了很多人称赞,只因为他当年盗取的资料,改变了如今的台海局势...... 张宪义1945年在海南出生,后来跟着父母去了台湾,读书特别拔尖,一路考进军方的理工学院,学的就是核物理。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钻进了台湾的核研究项目,当时台湾当局对外说搞民用核能,背地里早就盯着核武器了。 1968年他加入“桃园计划”,这可是台湾秘密造核弹的核心项目,专门靠重水反应堆生产造核弹用的铀235。 到1984年,他已经当上了核研所的副所长,手里攥着核材料处理、核爆模拟程序这些最核心的机密,连台湾计划用IDF战斗机挂核弹搞自杀式攻击的方案,他都一清二楚。 要说他怎么跟美国扯上关系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去美国留学时,美国就注意到这个掌握台湾核机密的年轻人了。 1982年中情局正式接触他,两年后通过测谎把他发展成线人,之后每隔两三个月,他就会在台北士林夜市跟美国特工接头,把核研所的采购清单、高层会议内容这些情报偷偷传出去。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叛逃的,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看着新闻里核污染造成的惨状,他越想越怕:两岸都是中国人,真要是在台湾海峡用上核弹,不管哪一边赢了,最后都是骨肉相残,老百姓得遭多大罪? 1988年1月,张宪义开始行动了。他先骗老婆说美国有公司聘他,让老婆带着三个孩子去日本“度假”,其实是中情局安排好的后路。 接着他自己用假护照从高雄机场出发,经香港飞到美国,一落地就把所有机密资料交给了中情局,还赶去国会参加秘密听证会,当场指证台湾已经提炼出够造两枚核弹的材料,核武计划就差最后一步了。 这消息一出来,美国立马翻脸,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突击检查台湾的核研所,把能生产武器级核材料的重水反应堆拆了,换成只能搞试验的轻水堆,连离心机、实验数据都一并打包带走,还规定以后每年必须检查三次。就这么着,台湾折腾了20多年的核武梦,被张宪义一个人彻底搅黄了。 接下来的28年里,张宪义一直被美国保护着,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搞和平核能研究,直到2013年退休。 台湾当局虽然骂了他十几年,通缉令却在2000年因为时效过了失效了。 2016年他接受采访时,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我就是不想让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自相残杀。”这话传到网上,好多人一下子就理解了他当年的选择。 要知道,要是台湾当年真搞出了核弹,两岸的军力平衡就被打破了,“台独”势力肯定会更嚣张,说不定早就挑起冲突了。 而且核武器这东西一旦用起来,根本没有赢家,周边国家也得被卷进来,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都得泡汤。 现在再看台海局势,之所以能维持这么多年的相对稳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核威胁的阴影。 张宪义当年的行为,不管从台湾当局的角度怎么骂他“叛国”,客观上确实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核灾难。 《纽约时报》的记者都夸这是“裁军史上最精彩的杰作”,不少网友也说他是“和平守护者”,这些称赞其实不是认同他叛逃的方式,而是认可他阻止核扩散、避免骨肉相残的结果。 当然,有人骂他是间谍,是叛徒,这也能理解,毕竟他确实背叛了自己效力的机构,带走了机密。 但换个角度想,台湾搞核武本身就违背了区域和平,也违背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根本利益。 张宪义当年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核弹造出来,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自己也说,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这件事,因为他“没把台湾推到更危险的地方”。 说到底,张宪义这个人没法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但他的行为实实在在改变了台海的走向,没有核武的台湾,少了跟大陆叫板的资本,也让和平统一多了几分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28年后,越来越多人能理解他,甚至称赞他——比起所谓的“忠诚”,老百姓更想要的是平平安安的日子,是两岸不再有核威胁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