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02 20:30:30

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说白了,同样是老去,欧洲老人像是捧着夕阳享受最后时光,中国不少病房里的老人却像被按在 “续命流水线” 上,背后差的可不只是心态,更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选择空间。 德国一位 72 岁的老爷子查出胰腺癌后,直接拒绝了化疗,拔了针管就开着房车带老伴环游地中海,临走前只跟儿女说玩够了就回来安安静静待着,这种潇洒背后是有底气的 —— 他早就签好了生前预嘱,明确写着一旦失去意识、靠机器维持生命就放弃抢救,而德国超过 70% 的老人都有这样的 “保命文书”,医院和家属都得认,没人会逼他躺在病床上 “续命”。 反观国内,2000 年的调查就显示,临终前卧床不起的老人占比高达 68.8%,现在这个数字恐怕也没降多少。 浙江有位老人因为一颗牙疼去看牙,结果被诊所忽悠着一次性拔了 23 颗牙,13 天后就心搏骤停去世;北京还有位老人明明 20 多颗牙齿牙周健康,却被老家诊所全拔了装假牙,最后瘦得脱了相,这些看似极端的案例,其实是不少老人陷入 “过度医疗流水线” 的缩影。 中国老年医学会 2025 年的数据更直白,65% 以上的老年人在接受至少一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平均每人每年要多花 3200 元在没用的治疗上,说白了就是花钱买罪受。 欧洲老人能做选择,关键是社保体系帮他们把 “钱关” 给扛了。在德国,只要医生和伦理委员会认定是无效治疗,医保一分钱都不报销,家属根本不用硬着头皮砸钱撑场面,反而有专门的缓和医疗团队上门,不治病只止痛、陪聊,帮着家属接受离别。 瑞典更直接,在他们的照护机构里,老人临终前失去食欲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人会强行插胃管、打点滴,就算感染肺炎也只吃口服药,因为人工补营养被视为侵害人权,这种 “少干预” 的背后,是政府和社保把照护成本全兜了下来。 2007 年就有机构把医疗和社福分开管理,患者住院超过五天费用就由地方政府承担,自然没人愿意把老人困在医院。 咱们这边的问题恰恰出在 “钱要自己掏,面子还要撑”。国内临终关怀机构直到 2022 年末才刚过 4000 家,而且 33% 的机构要自己筹钱,很多地方想找个能安宁离世的地方都难。 更现实的是止痛药物的差距,发达国家人均吗啡消耗量是 22.28mg,咱们只有 0.13mg,就算是癌症晚期病人,想痛快止痛都不容易,更别说拒绝抢救了。 加上传统观念里 “不孝” 的帽子太重,就算老人自己想放弃,家属也得硬着头皮凑钱进 ICU,最后人财两空不说,老人到死都没个清净。 欧洲的死亡教育也早把 “怕不怕” 的心态问题解决了。德国幼儿园就拿种子讲生死,中学生养植物写 “生命日记”,甚至组织去殡仪馆参观,死亡在他们眼里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瑞典有个八十岁的失智症老人,每天非要单独出门散步,机构商量后就让她带定位手机自己走,要是在国内,哪家机构敢担这个风险? 荷兰更别提了,前首相夫妇因为病痛折磨,一起申请双安乐死,手拉手安详离世,这种选择放在咱们这儿,光是议论就能压垮一家人。 说到底,欧洲老人能捧着夕阳过日子,不是他们更看得开,而是制度给了选择的底气,社保把经济压力扛了下来。 咱们这边的老人被按在 “续命流水线” 上,也不是家属狠心,而是缺了那份 “不抢救也没人怪你、不花钱也能有尊严” 的保障。 就像有人说的,不是欧洲老人不怕死,是他们活着的时候没白活,走的时候也能选条舒服的路,而这份选择权,恰恰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0 阅读:1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