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军将慰安妇万爱花扔到河边,一条饿犬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她,万爱花绝望的

风景繁华 2025-11-02 21:57:06

1944年,日军将慰安妇万爱花扔到河边,一条饿犬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她,万爱花绝望的想:“这下活不成了!”突然,她看到一双脚靠近自己。[大侦探皮卡丘] 1944年冬天,山西盂县河滩边,路过的村民发现了被日军遗弃的万爱花。 她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这个十几岁就被掳走的姑娘,在日军慰安所里被关了大半年,最终因为身体撑不住被当作废物扔掉。 村民把她抬回家,烧热水擦洗伤口,一勺勺喂米汤,高烧退了数天才醒过来,但她不说话,只是盯着窗外的枯树发呆。 村里人小声议论,都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却没人敢多问。那个年代,这样的遭遇意味着一辈子抬不起头。 日军撤走后,万爱花一个人住在村口,她不嫁人,靠给人做针线活过日子。邻居们偶尔送些吃的,她总是默默收下,从不多说。 有人劝她改个名字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她摇摇头说自己哪儿也不去。 那年她已经六十多岁,听说有人在收集日军暴行的证据。犹豫了很久,她决定站出来。 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她用山西方言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成为第一个公开指证日军性暴力罪行的中国幸存者。 之后的几年里,她多次去日本打官司,要求道歉和赔偿。法庭上那些日本律师用各种理由推脱,她就一遍遍重复自己的经历。 这场跨国诉讼持续了十几年,最终没能等到日本政府的正式道歉。 有学者去采访她,问这么多年是怎么撑过来的,她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实在。 村里孩子们都知道有个“万奶奶”很特别,大人们会指着她的背影告诉孩子,要记住历史。 后来越来越多幸存者在万爱花的带动下站了出来,各地的老人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让这段被掩盖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 她们年纪都很大了,有的说话已经不太清楚,但提到当年的事情,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万爱花去世那年,葬礼上来了很多陌生人,有研究历史的学者,有关注人权的志愿者,还有从各地赶来的其他幸存者。 她用后半生证明,历史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就变得模糊,受害者的声音也不会因为加害者的沉默就消失。 现在全国各地的纪念馆里都能看到关于慰安妇幸存者的展览,年轻人路过会停下来看看。 但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还是太少,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几十年前的旧事,跟现在没什么关系。 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人愿意站出来,我们才知道战争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不管多少年过去,不管有多少人想要否认或淡化,这些真实的声音都会一直存在。 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方式,不是口号,不是仪式,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她们说出的真话。 网友评论: “看完心里堵得慌,年轻时受尽非人折磨,晚年还能有这么大勇气站出来,和日本政府打官司,为同胞讨公道。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她是在为整个民族讨说法!”  “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都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她们是活生生的历史证人,可她们正在一个个离开我们……”  “她们等了一辈子,也没等到一句道歉。我们得替她们继续等下去,继续发声。” “以前很多人对‘慰安妇’有误解甚至歧视,觉得不光彩,现在大家更多是尊重和心疼。像《二十二》这样的纪录片能被这么多人关注,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除了在网上表达愤怒,我们普通人到底能做点啥?”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起“慰安妇”是什么,你会怎么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讲述这段沉重但必须铭记的历史?期待你在评论区分享高见。 信源: 央视网(CCTV)《新闻11》 中国日报网

0 阅读:0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