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刷到一个帖子,说家住济南的博主午饭时间被八十八岁婆婆的“空中对话”吓懵,老人盯着客厅空气招呼久未谋面的哥哥,几分钟后电话传来噩耗,哥哥确实在医院离世,网友瞬间炸锅,预知还是巧合,剧情像极了灵异短片. 先上基本盘,从医学视角看,高龄人群出现短暂幻视幻听并不稀奇,中枢神经退化加上情绪牵挂,大脑会自动脑补熟悉场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老年精神科数据显示,八十岁以上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综合征发病率接近三成,这波幻觉大概率可以放进这个范畴.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撞点到亲人去世的时刻,民俗层面说那叫“托梦未到梦里”,心理学则给出另一种解释,老人长期挂念哥哥,收到潜在坏消息的细枝末节——几天没来电话、子女表情微妙——大脑提前拼图,于是出现所谓“预知”,本质是下意识推理,而我们被时间点吓到,就忽略了更多落空的“预警”案例. 类似故事早就被统计学挨个拆过,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一万两千份问卷里发现,自称体验过“死亡前兆”的受访者记忆里,成真的只占二成,剩下八成要么记错时间要么干脆没发生,可人脑爱抓稀有事件,于是朋友圈一转发就成了“人人都能通灵”的证据. 所以,与其纠结婆婆是不是开挂,不如先带她做个体检,确认排除认知障碍,再用平和语气安慰情绪,民俗是慰藉,医疗是底线,两手都得抓,也给自己一个心理缓冲. 最后抛个硬核讨论,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更容易捕捉“巧合高光”而忽略庞大基数的平凡样本,这条故事打不打动你无妨,真正需要点赞的是对长者精神健康的关注,别等下次手机弹出噩耗才发现家里老人的“预测”其实是求救信号.

									
									
									
									
									
									
									
									
								
生活
可能不完全是巧合,我曾经有类似的经历,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研究透而已。像量子现象那样,不也像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