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星舰不是一枚普通的火箭,它的设计目的就是要颠覆当前的太空运输规则。 通过强大的运载能力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星舰注定会改变航天市场的面貌。它的运载能力达到了150吨,远超传统火箭的承载能力,而且它的最大亮点就是可重复使用——这意味着同一枚火箭可以飞行上百次。 星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降低了发射成本。传统的航天火箭每发一次就基本报废,导致发射成本非常高。但星舰通过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可以大大压缩成本。 按照SpaceX的计划,星舰每公斤的发射成本预计能降到几十美元,和传统火箭动辄几千美元每公斤的价格相比,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差距。 除了价格优势,星舰的运载能力也是其强大的竞争力之一。它的高运力使得可以一次性发射大量卫星,尤其适合那些计划建设卫星互联网或低轨卫星星座的客户。 而这些客户的需求,恰好是中国的航天公司目前无法满足的。 回顾过去,中国航天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成功,离不开其高性价比和稳定性。 长征系列火箭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逐步建立起全球市场份额,尤其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中,凭借相对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成功率,中国的航天火箭成为许多国家的首选。 以长征三号B火箭为例,它的发射成本约为7000万美元,能够将12吨重的卫星送入轨道,每公斤的发射费用约为5833美元,这个价格在全球火箭市场中算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尽管中国航天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和SpaceX相比,中国的发射频率和运载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2023年,中国一共发射了67次,而SpaceX在同一年完成了98次发射,而且运载量几乎是中国的两倍。这一差距,直接让中国在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 星舰的出现,对中国航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什么说星舰的成功可能会“终结”中国的海外卫星发射订单呢?主要是因为星舰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和运力优势。 星舰的低成本和高运力是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传统的长征火箭每次发射都要赚取几千万美元的利润,而星舰不仅能带来更低的发射成本,且一次能发射几百颗卫星。 对于那些计划在低轨道建立大规模卫星互联网网络的客户来说,星舰无疑是一个更为理想的选择。特别是SpaceX的星链项目,已经通过星舰成功将数千颗卫星送入轨道,改变了全球互联网的连接方式。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建国网”和“千帆星座”计划,虽然也有万颗卫星的目标,但要实现这样的大规模发射,面临的成本和效率压力将会更大。 不仅如此,星舰的低成本和高效发射还意味着那些对卫星互联网和低轨卫星星座有需求的国家,将会更加倾向于选择SpaceX的服务。 比如一些非洲、亚洲的国家,它们在卫星发射方面更多看重的是成本和效率,星舰显然能够满足这一需求,而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在发射频率和单位成本上就略显不足。 虽然星舰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中国航天也并非束手无策。面对这一挑战,中国航天有几个应对的方向。 中国的长征九号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目标是与星舰竞争,具备类似的150吨运力,并实现部分可重复使用。长征九号的首飞预计将在2033年进行,全面复用的版本则要到2030年代。 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仍有时间窗口,但这意味着中国航天需要加快技术研发步伐,尽快缩小与SpaceX的差距。 而且,中国目前已经在中型火箭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 比如长征六号、长征三号等中型火箭,其运载能力虽然比星舰小,但它们非常适合小型卫星的发射需求。 与星舰这种“大而全”的火箭不同,中型火箭在发射灵活性和成本控制上有独特优势。特别是一些重量较轻的卫星,使用中型火箭就可以满足需求,从而避免了星舰过大的运力带来的浪费。 中国航天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一站式服务”。不同于SpaceX只提供发射服务,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已经和很多新兴航天国家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 这些国家不仅需要卫星发射服务,还需要卫星制造、地面站建设等配套设施。中国航天可以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而星舰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星舰的崛起无疑会对中国航天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低成本、大规模发射领域。星舰的低成本和高运力让它成为大客户的首选,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海外订单流向SpaceX。 然而,星舰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它的高运力虽然适合大规模卫星发射,但对于小卫星的需求,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依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