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对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说:“刘亚楼哇,你不要锋芒毕露,要锋芒半露嘛!”[ok] 1957年,空军政治部也出现了一张引人注目的大字报,内容直指空军司令刘亚楼,说他批评同志时态度过于严厉,让人难以接受。 令人意外的是,刘亚楼在这张大字报前驻足良久,反复阅读后当场表示:“这个批评很中肯。” 作为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没有回避这个尖锐的批评。 在后续的干部会议上,他主动将领导干部分为三种类型,并把自己归入“要求严格但方法需要改进”的一类。 他还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批评的艺术:既要像园丁浇花,避免水分过多淹死植物;又要像医生开药,确保剂量恰当不致伤身。 受到毛主席“要锋芒半露”的提醒后,刘亚楼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工作方式。 他特别注意学习罗荣桓等同志的工作方法,努力让批评既能指出问题,又能促进团结。 曾经受过他批评的干部后来回忆,虽然当时挨批时不好受,但大家都能感受到他是真心为了工作。 更让人信服的是,他从不因过去批评过谁就在提拔任用上另眼相看。 1964年出访期间,刘亚楼已出现严重腹痛症状,却仍坚持完成外交任务。 回国检查后,被确诊罹患重病,即使在病榻上,他最关心的依然是空军条令的编撰工作。 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还不忘叮嘱身边同志:“一定要把条令编出来,完成后往八宝山送一本。” 1965年5月,这位为空军建设付出毕生精力的将军因病逝世,年仅55岁。 在他带领下,新中国空军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组建并形成战斗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受了考验。 看完刘将军的故事,网友们纷纷讨论了起来。 “最佩服他挨批评后的态度,现在哪个领导被下属当面说‘像毒太阳’,不当场翻脸就算有修养了,这种胸襟,现在真的少见!” “对比现在某些听不得意见的领导,刘将军的格局确实让人敬佩。” “这种领导反而让下属有安全感,现在很多领导要么当老好人,要么记仇穿小鞋,反而带不好队伍。” “确实,公平比和气更重要,他批评得狠,但该提拔时绝不因旧账卡人,这才是真公道。” “病危时还惦记着往八宝山送条令,直接看泪目了,现在很多人把工作当饭碗,他是真把事业当命,55岁就累倒了,那一代人真是拿生命建设新中国。” “想起南航徐勇凌的悼文:‘中国空军是从刘亚楼的病房里起飞的吗?’这句话现在懂了。” “深有同感!公平比客气更重要,在他手下干活,虽然压力大,但心里敞亮。” “最佩服他‘今天批评明天表扬’的作风,对事不对人,功过分开,这让挨批评的人也有安全感。” “现在很多领导要么一团和气不解决问题,要么批评完就打入冷宫,队伍反而带散了。” “在那种特殊时期,能这样坦诚接受批评、公开自我剖析,需要极大勇气和自信,他不是简单认错,而是建立了‘当面吵翻天好过背后搞小动作’的团队文化,这眼光很超前。” “病成那样,醒来第一件事是交代条令编制,还要往八宝山送一本,瞬间泪目,这才是把事业看得比命重的人,现在太多人把工作当跳板了。” “毛主席那句‘锋芒半露’有智慧!刘将军最初批评人像刺猬,后来学会裹着棉花藏针,既保持锐气,又不伤人心,这点对现在的管理者特别有启发。” “最难得的是他对着镜子练习改脾气,大领导肯这样‘修炼’自己,现在电视剧都拍不出这种真实感。” “从锐气逼人的‘猛将’,到学会刚柔并济的‘帅才’,他面对批评的坦荡、改进自我的执着、以及生命最后时刻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一面镜子。” 如果你是团队管理者,会从刘亚楼的故事里借鉴哪一点?是“直面批评的勇气”,还是“刚柔并济的方法”?欢迎分享你的管理心得! 信息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