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生一起寺庙踩踏事故,孙玉良:神灵从来不会庇护盲目朝拜者】印度的清晨总是热

孙王良评 2025-11-03 15:08:39

【印度发生一起寺庙踩踏事故,孙玉良:神灵从来不会庇护盲目朝拜者】

印度的清晨总是热闹的,香火、钟声、人潮、祈愿交织成一幅永不打烊的画。可在11月1日上午,这份喧嚣变成了惊恐。印度东南部安得拉邦一座寺庙发生踩踏事故,截至当天下午3点,已有12人丧生,30多人受伤。那是一座私人寺庙,信徒本为求平安而来,却在拥挤的祈祷中失去了生命。

消息传来,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哀悼,语句沉重而熟悉。这类文字,印度社会并不陌生。因为这样的惨剧,并不是第一次。

在印度,踩踏事件几乎成了悲剧的某种固定句式——宗教节日、庙宇庆典、朝圣活动,只要人多,只要秩序一乱,就可能转瞬失控。2008年拉贾斯坦邦寺庙踩踏,逾百人死;2013年中央邦朝圣踩踏,115人丧命;2016年瓦拉纳西大桥踩踏,再有20余人遇难。一次又一次,原因都似乎相似:人太多,通道太窄,管理太松,预警太慢。

但这不只是“事故”。那是一面镜子,照出印度社会秩序的脆弱。

在一个人口超过14亿、信仰极为多元的国家,宗教场所承载着信仰、身份、社会归属,甚至政治能量。庙宇不只是精神寄托,更是社会网络的节点。尤其是私人寺庙,它们往往不受严格的政府监管,由地方社团、富商家族或宗教基金自行运营。香火越旺,人就越多,管理就越依赖经验与传统,而非制度与秩序。

印度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宗教景观,却缺乏与之匹配的公共管理体系。信仰的力量巨大,组织的规则却常常空白。寺庙可以是信徒心灵的庇护所,也可能在拥挤和无序中,瞬间变成陷阱。

这场事故发生在安得拉邦,一个宗教氛围极浓的地区。每逢节庆,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步行、骑摩托、挤进狭窄的乡村路,只为进庙膜拜。地方政府往往临时调派警力维持秩序,但私人寺庙并不总配合。有时因为权属问题,有时因为信众“自组织”,有时因为地方官员不愿触怒宗教势力。这样一来,管理缺位就成了制度性的漏洞。

更深层的问题,是印度社会那条“看不见的秩序线”。这条线划分着谁有权力组织人群,谁有资格干预宗教事务,谁能在灾难后发声。信仰是崇高的,但人命的秩序往往排在后面。每一次事故后,政府都会承诺“调查原因”“改进安全”,但下一次节庆,人潮又如潮水般涌来,警戒线被冲破,广播声被淹没,秩序再次坍塌。

在这个庞大的国家,混乱有时被当作“多元”的另一种形态。街道可以拥堵,电线可以杂乱,寺庙可以人山人海,只要“信念不倒”,一切似乎都能原谅。可当混乱触碰到生命的底线,再热烈的信仰也挡不住悲痛。

印度的社会结构历经殖民、分裂与现代化的重塑,但底层治理仍带着强烈的“放任”气质。信仰活动被视作私人事务,地方权力往往选择不干预,除非出现事故。事故之后,调查、悼念、赔偿、重建,一切又回到循环的起点。

这不仅是宗教管理的缺陷,也是社会秩序的裂缝。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只是修高铁、造卫星,还在于是否能在信仰与安全之间划出那条清晰的界限。庙宇可以属于神,但人群的秩序,必须属于人。

莫迪发了哀悼,地方政府或许会设“立委”员会、调查责任、宣布补偿。但这些程序性的动作,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印度太习惯于“事后反应”,而非“事前防范”。当信徒们在烈日下长途跋涉,只为求得片刻神佑,他们信任的不仅是神明,更是这个社会能让他们平安往返的能力。

但那份信任,一次次被踩踏在地。

每一场踩踏,都是悲剧的重演,也是秩序的警告。人群在慌乱中跌倒,脚步无从停下,哭喊被淹没在喧嚣里。那一刻,没有神迹,只有人间的混乱。

宗教的热烈,不该以生命为代价。信仰的真诚,也不该被管理的失守所玷污。

安得拉邦的寺庙香火仍在燃烧,信徒仍会前来,但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也许再也走不进那座门。寺庙的钟声会重新响起,而那条看不见的线——宗教与秩序之间的线——若再无人去拉直,它就会一次次地在人潮中断裂。

人们总说印度是“多神之国”,可在这片土地上,秩序才是最该被供奉的神,而寺庙中供奉的高高在上的“神灵”,从来不会庇护盲目朝拜者。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