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难道他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深夜的书房灯还亮着,白岩松坐在桌前改稿,窗外的风轻轻晃动着梧桐叶,他刚喝完一杯冷掉的茶,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儿子白清扬发来的照片。 那是一张草原的风景,天空辽阔,风像能吹出声音,图片下方写着几行字:“爸,今天课堂上讲到成吉思汗,”白岩松愣了一会儿,忽然想起儿子第一次提起要学蒙古学的那天,那天的阳光也是这样,从窗子里落下来,安静又刺眼。 白清扬小时候最常出没的地方是家里的书房,那间书房被书堆得像座小山,最显眼的一排是金庸小说。 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就写作业,他放学先翻《天龙八部》,母亲看不过眼,嘀咕着“别整天看这些”,白岩松倒笑笑,说孩子读这些也挺好,“不让他看闲书,他哪来的想象力?”那时候,清扬就喜欢自己琢磨问题,从不按常规出牌。 到了初中他迷上了摇滚,屋子里常年震天响,歌词是他自己查字典翻译的,邻居听得直皱眉头,他却沉浸其中。 母亲担心他“学坏”,白岩松反而帮他想主意,让他每天翻译一首歌词给他看,翻得好的那天,父子俩一起去看球,那一年,阿根廷队输球,清扬气得扔遥控器,却也在那天第一次对父亲说,他想做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时间过得飞快高三那年,白清扬突然宣布自己要去学蒙古史,那天家里饭桌上静得出奇,锅里咕嘟的声音都听得见。 母亲犹豫着问他“这个专业能干嘛”,白岩松只是放下筷子,慢慢喝了口汤,那一刻,他其实也在盘算:这孩子真要钻进这么冷门的领域,将来要怎么走?可他很快想通了,人这一辈子总得有点自己发光的事,于是只是笑笑,说了句“你想好了就去吧”。 白清扬拿到伦敦国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激动得把信举在空中,白岩松站在一旁,看着儿子那副闪着光的眼睛,心里竟有点酸,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内蒙古的冬天,脸冻得发木,还要去跑步练广播稿的声音,那片草原的风,仿佛也吹到了儿子身上。 到了伦敦后白清扬常给父母发邮件,分享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班里只有七个学生,每次上课都像开小型学术会。 他告诉父亲,越学越觉得蒙古史像一面镜子,映出人类的迁徙、贸易、战争和文明,白岩松看完邮件后,心里莫名地平静。他明白,孩子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一回朋友在节目上问白岩松:“你儿子学这个,以后能干啥?”他笑着答,“我也不知道,但他开心就行,”那句轻描淡写的回答背后,是他花了半辈子才学会的放手。 几年过去白清扬成了体育电台的解说嘉宾,节目开播的那天,白岩松打开收音机,听见那熟悉又年轻的声音,清扬在节目里用流利的英语讲足球,也讲草原文化,他说蒙古骑兵的战术像现代足球的阵型转换,讲得观众哈哈大笑。 白岩松在家听完,忍不住笑出了声,他想起儿子小时候举着吉他唱破嗓子的模样,再看看如今侃侃而谈的他,觉得岁月真有意思。 夜深了节目重播的声音还在回荡,白岩松在阳台上抽烟,微信里跳出儿子的新消息:“爸,我现在更确定自己没选错”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回了简短的一句:“你走得比我想的远。” 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不是让孩子变成某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去找自己的问题,父母的任务,到头来,只是给他一盏灯,照亮出门的那一段路。 风从窗外吹进来,茶杯里的水还微微晃动,白岩松重新拿起笔继续写稿,稿纸的一角,他随手写下一行小字:“最好的父亲,是那个知道何时该放手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