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里地的距离,20分钟的路程,农民带着自家种的蔬菜半夜进城,只为占一个卖菜的地儿。要是有关部门能扩充足够的卖菜场地,他们也不用半夜进城了。城市需要管理,可管理得科学些、人性化。在这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要划出更多的摊位供农民使用,要善待农民。 王大爷今年五十六,种了三亩多地的黄瓜、番茄和茄子,每年入夏到秋收这几个月,天天都得往城里跑。之前他总定凌晨一点半的闹钟,摸索着穿衣服时不敢开灯,怕吵醒老伴。院子里的自行车早擦干净了,后座两边绑着两个竹筐,里面垫着湿麻布,刚从地里摘的蔬菜还带着露水,得小心别蹭坏了皮。 出村的路去年修了一半,剩下那段还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有次下过小雨,王大爷骑车没注意,车轮陷进泥坑,竹筐歪了,半筐番茄滚在泥里。他蹲在地上捡,越捡越心疼,那些番茄都是他盯着长的,每天浇水、打岔,就盼着能卖个好价钱给孙子交学费。那天最后没占着好位置,在市场角落摆着,直到中午才把剩下的菜贱卖了,回家时老伴一看他裤腿上的泥,没说话,就多盛了碗粥。 城里的便民市场就那么大,固定摊位都是商户的,农民只能挤在门口的空地上,去晚了连墙根都没地儿。有回王大爷来晚了十分钟,常占的那个角落被邻村的张婶占了,两人差点吵起来。张婶也是急的,她家种的豇豆再不卖就老了,孩子还等着钱买课本。最后王大爷让了,推着车往更远的路口走,那边车多,不安全,还总被城管劝着挪地方。 那天早上城管小李过来时,王大爷正把豇豆摆整齐。小李没像往常那样催他走,反而蹲下来问:“大爷,您这菜几点摘的?挺新鲜啊。”王大爷愣了愣,说凌晨一点摘的,两点就往这赶。小李又问:“为啥非得半夜来?不能晚点吗?”王大爷叹口气,说晚了没地儿,菜卖不出去就坏了,家里就靠这点菜过日子。 小李没再多说,记了王大爷的电话,又去问了其他几个卖菜的农民。过了三天,王大爷接到个电话,是街道办的,说让他去便民市场旁边的空地上看看,那边新划了摊位。王大爷半信半疑,第二天没定闹钟,早上五点才起,慢慢悠悠骑车去了。到了地方一看,原来的空地拉了围栏,里面划了二十多个摊位,每个摊位前都钉了木牌子,写着“农户自产自销区”,地上还铺了防滑垫,旁边居然还有水龙头和长凳。 小李也在那儿,看见王大爷就迎过来:“大爷,您随便挑个摊位,以后不用半夜来了,早上六点到下午六点都能在这儿卖。”王大爷走到一个靠中间的摊位,摸了摸防滑垫,又看了看水龙头,眼圈有点红。那天他的菜不到十点就卖完了,买的人都说在这儿买菜方便,菜还新鲜,不像以前得在路边跟车抢着买。 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来这儿摆摊,张婶也来了,还跟王大爷挨着。两人再也没为摊位吵过,有时候谁先卖完,还帮对方看会儿摊。王大爷现在不用定凌晨的闹钟了,早上四点半起床,摘完菜五点多出发,到市场时正好能赶上早高峰的人。有回他卖完菜,在旁边的早餐铺买了两根油条,坐长凳上吃,看见小李过来巡查,还跟小李说:“现在这日子,舒坦。” 小李笑着说:“这都是应该的,你们种点菜不容易,城市也得让你们有个踏实卖菜的地儿。”王大爷点点头,觉得这话在理。现在他每天卖完菜回家,还能帮老伴喂喂鸡,中午睡个午觉,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半夜出门,回家累得倒头就睡。村里其他卖菜的农民也都说,现在这管理,才叫真的为老百姓着想,既不影响城市秩序,也让他们能安心把菜卖出去,这样的好政策,谁不乐意呢?
20里地的距离,20分钟的路程,农民带着自家种的蔬菜半夜进城,只为占一个卖菜的地
外向圆月
2025-11-04 03:36:39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