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中行与韩国突然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行与韩国银行正式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维持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不变,协议有效期延长五年。 这一举措被视作深化中韩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信号,然而数据显示,双边本币结算的推广仍面临现实挑战。 作为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邻国,中韩经贸往来根基深厚。2024年两国贸易额已达2.33万亿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5.32%,而2025年前8个月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也保持在2122.58亿美元的规模。 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本币结算占比虽较2014年前不足1%的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上半年也仅达到10.65%,距离替代传统结算货币仍有较大空间。 制约本币结算普及的因素颇具代表性。从市场端看,长期形成的"美元依赖"惯性难以快速打破,韩国企业在大额交易中仍更信赖美元的稳定性与流通性。 尽管人民币韩元直兑市场已逐步发展,且交通银行首尔分行作为清算行十年间推动清算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承担了韩国75%的直兑交易清算,但相较于成熟的国际支付体系,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的便捷性仍需提升。 金融配套服务的覆盖面也有待拓宽。目前中资银行在韩已搭建起人民币结算服务体系,仅交行首尔分行便常年为企业提供清算、融资等综合服务,但从整体需求来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 毕竟中韩贸易涵盖电子、汽车、化工等众多领域,不同规模企业的结算需求差异显著,单一化服务难以全面满足。 此次协议续签无疑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但其核心价值的释放仍需"落地动作"。 要让本币结算真正成为企业首选,关键在于打破三大瓶颈: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韩元直兑机制,压缩结算周期与成本;二是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针对中小企业推出更灵活的结算解决方案;三是通过典型案例推广,降低企业对新结算模式的认知成本。 随着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加速,中韩本币结算的每一步突破都具有示范意义。4000亿互换协议既是"安全垫",更是"催化剂",未来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动力,值得持续关注。 我个人觉得中韩本币结算这事,现在虽然没那么顺,但绝对是往好方向走!你想啊,都签了4000亿的协议,说明两边都想把这事做好。现在企业觉得麻烦,那咱们就慢慢优化,把流程弄简单点、成本降下来,再帮大家解决汇率的顾虑。 毕竟贸易量摆那儿呢,只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一步一步来,肯定能让更多商家愿意用。这不仅是两国合作更紧密,也是咱们货币更有底气的事儿,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各位读者友友们,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