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学在北京对话!孙玉良:文化同根性让韩国读者渴望了解中国】在北京的深秋夜晚

孙王良评 2025-11-04 11:17:13

【中韩文学在北京对话!孙玉良:文化同根性让韩国读者渴望了解中国】

在北京的深秋夜晚,墨香与韩语的句子在空气中交织,仿佛跨越海峡的风,把中韩两国的文化拉得更近。10月29日,《环球时报》“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在北京韩国文化院举行,正是这种气息,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让文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触碰人心的桥梁。

“同根同源”,这是沙龙上频频被提及的词汇。中韩两国,不只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也深深相通。从古代半岛使节在《燕行录》中记录中国风物,到今天中国网络文学在韩国书店热销,书籍承载了文明的传递,也记录了两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环球时报》副总编辑白龙说,中韩文学作品跨越山海传播,书籍是连接情感的纽带,也是一条沟通时代的河流。

文化的根深深扎在语言里。韩语中60%以上的词汇源自汉字,这并非简单借用,而是文化延续的痕迹。韩国翻译家金泰成指出,文化“同根性”让韩国读者渴望了解中国,也让中韩文学的交流成为自然选择。韩江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引发热潮,余华、莫言的作品在韩国畅销,这种跨国的阅读热情证明,文学不仅是本土的表达,更能触碰普世的人性。

沙龙上,嘉宾们讨论地域性与全球性的交融。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指出,文学的地域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普世性让作品跨越边界。《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的中国故事,因其对人性、尊严与苦难的深刻描写,在韩国同样引发共鸣。韩国作品《刺鱼》也围绕“父亲”的形象展开叙事,呈现家庭责任与社会担当,这种文化符号的共振,是两国文学对话的真实体现。

李芝强调,地域性并非封闭,而是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余华的南方村庄、莫言的山东土壤、韩江的韩国近现代史,都是本土土壤孕育出的全球性情感。文学让地域的细节成为普世的语言,让文化差异成为理解人类共性的桥梁。阅读从邻居开始,中韩两国读者通过翻译与创作,可以发现彼此文化的深层共鸣,也能理解那些超越语言的情感纽带。

人工智能的介入也成为讨论的热点。当学生问“ChatGPT写得更好,我们写作还有意义吗?”李芝的回答直抵人心:写作是情感的实践,是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AI可以生成文字,却无法替代文字所承载的人性与共情。余华的痛苦、莫言的幻想、韩江的伦理,即便被算法复制,也无法赋予读者真正的情感体验。

在沙龙的圆桌对话中,中韩文学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互通,更是人心的相互触碰。徐宝锋指出,青年是中韩两国的未来,也是亚洲的未来。通过阅读与创作的互动,文学让年轻一代理解他国文化、洞察人性复杂,也为两国关系注入持久的人文活力。

这场文学沙龙,不只是学术或文化活动,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通过墨香、纸张与语言,中韩两国的文学不再停留在书架上,而是成为彼此理解、共鸣与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文学依然保留着最真实的人性声音,它让我们在邻居的故事里看到自己,也让世界因文字而更温暖、更理解彼此。

文字跨越国界,文学触碰心灵。中韩两国的文学对话,就像两条并行的河流,在交流与理解中汇聚成一条深远的文化之河,让东亚文明的交响,在双语的诗行中久久回荡。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