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弃“鬱”为“玉”——玉林改名的开始,1956年3月30日。为什么“鬱林

唐巴马探 2025-11-04 11:20:49

广西人文:弃“鬱”为“玉”——玉林改名的开始,1956年3月30日。

为什么“鬱林县”,要在1956年3月30日,突然换成“玉林县”?一张发黄的旧报纸,揭开了这一段少有人知的故事。1956年4月14日的广西日报,在头版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发了一则简短的“本报消息”——“‘鬰林县’现已正式更名为‘玉林县’”。从此,鬱林这个名字,被历史推到新起点。

那时的人,拿笔很少写“鬱”字。你见过“鬱林县”三个字吗?笔划太多,拗口又生僻,特别是“鬱”和“鬰”两个字,怎么看都像,更难分。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见到“鬰”,就随手写成“郁”。久而久之,公文里出现“郁林府”“郁林州志”,信件里写“郁林”,地图上也偶有“郁林”。同一个地方,竟然出现“鬱林”“鬰林”“郁林”三种写法,连读书人都分不清,更别说普通百姓。

而此时,在两广白话区,“郁”又跟“屈”是近音,听起来像“屈林”,一度被乡里人取笑。有人打趣道:“我们这儿是‘屈林县’,难怪气不顺;写‘鬱林’,又太拗口!”这样的尴尬,让地方官员头痛。到底是文字问题,还是行政效率问题?几个月来,县里为公文纠错,派专人查字典,翻《说文解字》《解文说字》,还是乱得一塌糊涂。地方志编纂组干脆写注脚:本县古名鬱林,今俗称郁林。可没人愿意注脚,公文、名片、印章,得一个准。

会不会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简化成“玉林”?这恰恰成为当时文字改革的最佳答案。新中国刚成立几年,文字改革列入日程,国家文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地统一规范字形、推广普通话。在这种大背景下,广西省政府召集语言文字专家、地方志编纂人员、县委书记开会,讨论改名一事。会上提出三大理由:一是“鬱”字笔画繁复,不利普及;二是“鬰”“鬱”“郁”易混淆,影响政令畅通;三是“玉林”一词,既保留“林”字,又有“玉”石之意,寓意美好。

1956年3月30日,广西省政府正式向中央文字改革小组报送申请,将“鬱林县”改名为“玉林县”。同样的方案,也同步在南宁、桂林等地酝酿文字简化,但只有玉林率先通过审批。为什么不是桂林?官方没有明说,可有人私下猜测,桂林山水名声在外,不好轻易动;而鬱林这个名字本身就含乱,于是率先被拿来“试水”。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粤来越美好

粤来越美好

1
2025-11-04 21:01

鬱应为郁,古代有郁林郡。广西鬱林改成玉林,广东鬱南写作郁南

唐巴马探

唐巴马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