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之后的重生:威马汽车"复活"背后的三重逻辑当合创因产品同质化黯然退场,高合

啊凌春说汽车 2025-11-04 13:17:17

退潮之后的重生:威马汽车"复活"背后的三重逻辑

当合创因产品同质化黯然退场,高合随母公司重整落幕,天际、极越等品牌陆续消失在市场视野中,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洗牌浪潮已足够汹涌。在这场以资本、技术和市场韧性为筹码的淘汰赛中,曾与"蔚小理"齐名的威马汽车,也于2023年因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重整,成为退潮中被拍在沙滩上的一员。但2025年9月,威马通过《致供应商白皮书》官宣回归,不仅明确了复产计划,更抛出2030年百万产能的宏大目标,在一众退场者中上演了罕见的"复活"戏码。这家车企能重获生机,本质是资本托底、资源复用与政策协同三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威马的重启,首先离不开重整投资人带来的资本"输血"与资源支撑。作为破产重整后的接管方,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承诺初期投入1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 。这笔资金虽难填补威马260亿元的历史债务窟窿,却精准解决了复工复产最紧迫的现金流难题,仅用数月便推动温州基地生产线重新运转。更关键的是,翔飞背后与宝能集团存在的股权关联,为新威马带来了潜在的供应链资源与海外渠道支持——尽管宝能自身深陷债务危机,但法律层面的独立运作使其能借助关联方资源为威马铺路。这种"资本接力"模式,为威马注入了重启的核心动力。

成熟资产的低成本复用,则让威马跳过了从零起步的阵痛期,成为其快速回归的现实基础。新威马选择优先复产EX5和E.5两款经典车型,这一决策暗藏巧思:两款车型的供应链体系早已成型,首月下线车辆中90%以上可使用库存零部件,省去了新车型研发的巨额投入与时间成本 。在生产端,温州基地通过"召回老员工+新招聘"的模式重建团队,400余名员工中老员工占比可观,凭借成熟的工艺经验快速将生产线良品率提升至行业正常水平 。同时,威马保留的造车资质与生产基地,避免了新入局者需耗时数年申请资质的壁垒,成为其复活的"先天优势"。

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生态协调,为威马的重生提供了关键的外部保障。温州市政府不仅组建专项工作组,协助威马协调本地29家零部件企业恢复供应,更推动金融机构提供5亿元授信缓解流动资金压力,产业基金还为智能化改造提供补贴。这种"政企联动"模式,有效化解了供应商的信任危机——在债务清偿方案明确后,已有超80%的历史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15万元以下欠款6个月内全额现金清偿的承诺,更让不少中小供应商主动重启合作。此外,上海与温州两地政府的协同支持,为威马打通了生产、销售与融资的关键环节,形成了政策层面的"护航屏障"。

值得注意的是,威马的"复活"仍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10亿元初始资金对于造车产业堪称杯水车薪,关联方宝能的债务困境让资金可持续性存疑,百万产能目标与当前实力之间更是存在巨大差距。老车主车机系统瘫痪、供应商大额欠款兑付等历史遗留问题,也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威马通过资本注入、资源复用与政策协同的组合拳,成功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增长的窗口期。

从合创、高合的黯然退场到威马的艰难重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威马的"复活"并非偶然,而是产业资源重新整合的必然结果,但其能否真正实现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跨越,仍需在产品力、资金链与用户信任上接受更严峻的市场考验。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从来没有永远的失败者,却也从来没有轻易的成功者。

0 阅读:1
啊凌春说汽车

啊凌春说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