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因无法返诚,嫁给了当地农民刘三海。洞房之夜,刘琦依偎

余军侃武器 2025-11-04 16:50:03

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因无法返诚,嫁给了当地农民刘三海。洞房之夜,刘琦依偎在刘三海的怀中,温柔地说:“这辈子,我愿与你扎根农村!” 内蒙古五原县的黄土地,总让人想起那批知青的足迹。1965年,19岁的刘琦从呼和浩特响应号召下乡,来到红柳圪旦村。她个子小,一米三二,本是城里姑娘,却一扎根就是十二年。那些年,国家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建设边疆,她和队友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地放羊,风沙里练就一身韧劲。可谁想,1977年春,返城名单下来,她的名字没了。家庭成分卡了政审,哥哥来信说,名额撤了。她坐在窑洞炕上,盯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明白回城的路断了。 村里日子还得过。刘三海是本地放羊汉子,一米八的个头,平日里赶羊上山梁。起初,他帮她挑水割麦,村人说闲话,他也不让传开。腊月雪大,他走二十里山路送止咳药来。那药瓶焐热了,递过去时还带着体温。刘琦看在眼里,觉得这人靠谱。返城无望,她决定留下来,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农村建设。1977年,她32岁,和刘三海结了婚。村支书主持,简单办了事,红喜字用报纸剪的,贴在土墙上。 洞房那夜,窑洞炕烧得暖和,新被子铺开,煤油灯点着,照出墙角的旧箱子。刘琦靠在刘三海身边,轻声说:“这辈子,我愿与你扎根农村。”这是她对未来的承诺,也是对知青使命的坚守。那一刻,窑外风沙呼啸,里面安静得只剩灯芯的细响。她本是上海姑娘,梦想着外滩的钟声,可现实让她选择了这片黄土。结婚后,她继续在地里干活,帮村里妇女学文化,日子虽苦,却有奔头。 转年春天,刘琦怀了第一个孩子。接生婆说是个闺女,刘三海蹲在门边抽旱烟,没多话。孩子出生,窑洞里添了哭声,她一边带娃,一边下地。第二个孩子又是个女孩,第三个还是。村里人私下议论重男轻女,刘三海脸拉得长,窑里柴火少烧了。月子刚出,她去村小代课,教孩子们认字算数。她的教案一本本摞起来,墨迹斑斑,成了村里宝。乡里表彰优秀教师时,红榜贴在村口,她的名字上头。回家路上,她脚步稳当,可推开门,刘三海醉醺醺的,抓起门杠就砸。碗碟碎了一地,孩子们哭成团。从那起,家里的酒瓶子越来越多,争执不断。 日子像村口的井水,吱呀转着不见底。刘琦教书育人,村小课堂上,孩子们围着她听课,铅笔沙沙写字。她攒钱给闺女买布做衣裳,灶台前和面蒸馍,香气飘满院。腊月祭灶那天,家家户户做麻糖,她也蒸了寿桃馍,三个闺女围着咽口水。夜里,刘三海从骰子场回来,满身酒气,推倒桌子,瓷碗摔碎,碎片溅开。她捡拾时,手指被扎破,血滴在灶灰上。扬手打来,她护着头倒地,头磕在缸沿上。这样的夜晚,不是一次两次。村人看不过眼,老村长骂造孽,可家丑难外扬。 刘琦没抱怨,她知道知青的命就是这样,响应号召下乡,本是为国家出力。可家庭的苦,压得她喘不过气。教案本越摞越高,表彰红榜贴了一张又一张,她成了村里模范。可刘三海的酒瘾重了,脾气暴了,窑洞里的火气总烧不尽。1995年春节前,村里鞭炮零星响,她坐在灶台边,盯着缸后头的药瓶。那瓶农药,标签早潮湿烂了。她拧开盖子,喝了下去。村医提箱赶来时,她指着门外,说了这段婚姻毁了她一辈子。孩子们在里屋睡着,小的还攥着半块灶糖。刘三海瘫在门槛上,羊皮袄沾满呕吐物。 葬礼上,纸钱在风中飞,坟头土新翻的,木碑刻着“刘琦”两个字,歪歪斜斜。三个闺女跪地烧纸,火苗映红脸,大闺女抓把灰土撒向天,哭着问,娘,别的知青都回城了,你咋就回不去了。山梁上,牧歌断续传来,老汉抽烟叹气,金凤凰落草窝,没扑棱出去。刘琦走了,留下的故事,让人五味杂陈。她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农村十二年,结婚后又十八年,教书育人,出力不少。可家庭暴力,像根刺,扎得深。 说到底,刘琦的命,映着那代知青的影子。国家号召青年到边疆去,她去了,干了实打实的活。农村建设,需要这样的奉献精神。可基层工作,也得注意家庭和谐,保障妇女权益。知青们投身三农,功不可没,但个人苦难,不能忽视。村里现在修了路,学校盖新楼,她的教案本,还在老教师手里传。她的闺女们,长大后散在各地,有的回城打工,有的留村务农。刘三海后来自首,蹲了几年,出狱后一个人守着空窑洞,羊群卖了,酒也戒了。可那段往事,成了村口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今,内蒙古的黄土地,变了样。高铁通了,果园多了,知青后代们,拿着手机看外头世界。刘琦如果在世,该六十多岁了,或许会笑看变化,说值了。可她走了,留下的,是对农村的深情,和对家庭的遗憾。她的誓言,“这辈子,我愿与你扎根农村”,听来多真挚。可现实,总有弯路。知青精神,永不过时,国家感谢那批青年。可基层治理,得更细致,让每家每户都安稳。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