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是正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东南亚最大的投资来源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二是不管我们对东盟国家多么友好,东盟大多数国家仍然倾向于支持美国。 就说投资这事儿,这可不是瞎猜,有实打实的数据摆在那。之前有统计,2018到2022那五年,美国往东南亚投了743亿美元,中国是685亿,表面看差得不太多,但细究起来门道可大了。 美国的投资全在半导体、高端制造这种能攥住产业链命脉的领域,就像美光科技直接砸16亿在越南建了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还招一万个工人,这可不是简单的盖厂房,是把核心产能挪过去了。 除了美光,英特尔早就在马来西亚砸钱建了半导体封装测试厂,每年光设备升级就得投好几亿,高通更是把东南亚当成5G技术研发的核心节点,在新加坡建的研发中心聚集了上千名工程师,这些投资个个都掐着产业链的咽喉。 反观中国的投资,2020到2024年这五年,中国在东盟的制造业绿地投资累计659.1亿美元,看着不少,但其中64.1%都砸在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这些“新三样”上。 泰国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里,中国企业投了上百亿泰铢建组装线,可核心的芯片和电机技术还得靠进口;印尼的锂电池厂忙得热火朝天,本质上是把当地的镍矿挖出来加工成电芯,卖的还是资源转化的苦力钱。 有意思的是,这些中资企业在当地还得看别人脸色,73%的大型中企都抱怨在泰国的融资成本比国内高,中小企业更是67%都没能力应对外汇风险,说白了就是赚点辛苦钱,还得担着不小的风险。 这一对比就看明白了,美国是来当“产业链掌柜”的,中国更像是“生产车间主任”,一个攥着定价权和技术权,一个忙着搞组装和加工,东盟国家心里门儿清,谁能真正卡他们脖子,谁只是来一起赚快钱的。 至于东盟国家倾向支持美国,这更是把“两头讨好”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新加坡智库2025年的调查报告说得很直白,要是被迫选边站,52.3%的东盟受访者会选美国,只有47.7%倾向中国。 别看中国被56.4%的人认作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力量,可61.9%的人都对这种影响力心存担忧,反而对美国经济影响力的欢迎度高达56.8%,这心态跟找工作似的,既想要高薪岗位,又怕老板管得太严。 安全上的依赖更是把这种倾向钉得死死的。越南91.2%的受访者对中国抱有警惕,菲律宾83%的人也是如此,这俩国家一边拿着中国的投资建工业园,一边忙着跟美国搞联合军演。 菲律宾借着《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直接给美军开放了四个新基地,离南海岛礁近得能看清军舰型号;越南嘴上说着保持中立,却偷偷让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船停靠金兰湾,美其名曰“交流经验”。 反观中国在东盟防长扩大会上搞的扫雷行动、反恐演习,再实在也不如美军的航母编队有威慑力,毕竟在这些国家眼里,能扛事的才是“靠山”。 美国在规则层面的渗透也很关键,26.5%的东盟受访者觉得美国是国际规则的维护者,越南和菲律宾的支持率更是超过38%。 就拿半导体来说,美国一句话,东南亚的芯片厂就不敢给华为供货,中国投资的锂电池厂想进口高端设备,还得看美国的出口管制脸色。 这种看不见的控制力,比单纯的投资金额管用多了。东盟国家心里跟明镜似的,跟着美国能拿到技术、靠上安全大树,跟着中国能赚点加工费、搞点基础设施,既然能两头占便宜,何必非要选一边? 说到底,不是咱们不够友好,实在是美国的投资踩在了最关键的节点上,而东盟国家的“保命需求”又远大于“赚钱需求”。这种一边靠中国的投资填饱肚子,一边靠美国的保护寻求安全感的日子,他们过得太滋润了,自然不会轻易改变这种骨子里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