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二三事[超话]【榆林子洲县艾家畔村乡村水泥路“短命”:民心工程容不得“偷工减料”】
榆林子洲县艾家畔村新修水泥路仅两个月便开裂,最薄处仅10公分,这一“豆腐渣工程”不仅让村民出行添堵,更寒了民心。乡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国家投入真金白银推进建设,为的是打通便民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可如此短寿的公路,让政策善意打了折扣,也暴露了工程建设中的诸多沉疴。
争议核心直指设计与施工:若设计未考量当地地质、流量,是前期工作的敷衍;若施工方为逐利偷工减料,便是触碰法律与道德的红线。但无论哪一种原因,监管缺失都是绕不开的关键——从招标到验收的全流程若能严丝合缝,“问题公路”便难有生存空间。
民心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子洲县相关部门当以此次事件为镜,迅速组建调查组,将设计标准、施工记录、验收流程公之于众,让责任方无处遁形。更要以此为契机,完善乡村公路建设的监管机制:招标环节严审资质,施工中强化巡查,验收时杜绝“走过场”,同时畅通村民监督渠道,让每一分建设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乡村公路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守住质量底线,才能让“致富路”真正成为连接民心与希望的纽带。若任由“短命公路”频现,消耗的不仅是财政资金,更是政府的公信力。这道质量“考题”,亟待用公开、公正、严格的行动来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