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狠人啊!深圳36岁男子送外卖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清醒的状态,在短时间内连喝六七瓶功能性饮料,结果住进重症医学科。 在熬夜加班的书桌前、在跑单赶工的路上,不少人都会随手拿起一瓶功能性饮料——标签上“提神醒脑”的字样,让它成了很多人眼里的“续命神器”。 可很少有人细想:当这种“神器”被当成“救急药”猛灌,当“提神”变成“过量”,它可能瞬间变成把人推向危险边缘的“隐形毒药”! 就在不久前,深圳一位36岁的外卖员,就因为没守住这个“度”,从喝饮料提神到躺进ICU抢救,经历了一场生死较量。 这位外卖员姓胡,36岁的年纪,正是家里的顶梁柱。 在深圳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他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订单多的时候,连吃饭都得挤时间,更别说好好睡觉了。 为了多挣点钱,他常常熬到深夜跑单,第二天一早又接着干,睡眠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时间一长,困倦就像甩不掉的影子,骑车时脑袋发沉、打哈欠的次数越来越多。 一开始,他发现喝瓶功能性饮料能快速清醒,于是这东西就成了他跑单时的“标配”,渴了喝、困了也喝,从没琢磨过“喝多少算多”。 那天傍晚,深圳的晚高峰来得格外早,手机里的订单一条接一条跳出来。 胡先生前一晚又熬到了后半夜,这会儿眼皮重得抬不起来,骑车时连眼前的路都有点模糊。 他心里急,想着赶紧把订单送完,看到路边便利店,索性一次性买了六七瓶功能性饮料,拧开瓶盖就往嘴里灌,不到半小时就全喝光了——他以为这样能撑到送完所有单,却没料到这几瓶饮料,会让他第二天连床都起不来。 第二天一早,胡先生没像往常一样出门接单。 家属买菜回来推开房门,发现他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喊了好几声才慢慢睁开眼。 问他怎么了,他只说头晕得厉害,额头也发烫,家属以为是小感冒,扶他到床上让他接着休息。 可谁能想到,几个小时后,屋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家属跑过去一看,胡先生正浑身抽搐,脑袋和手不受控制地抖动,不管怎么叫,他都没一点反应。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次抽搐停了又犯,最后一次足足持续了半小时,家属吓得手忙脚乱,赶紧拨通了120。 救护车很快把胡先生送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开始,他被收进了神经内科病房,可意识始终不清,抽搐也没停过。 医生一看情况不对,立刻联系重症医学科会诊,没多等就把他转到了ICU。 进了ICU,医生马上给他用上了强效镇静药,还插上了呼吸机,一系列抢救措施紧锣密鼓地展开。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发现胡先生体内有大量咖啡因残留,可家属说他平时根本不喝咖啡——直到家属想起前一天胡先生说过“喝了好几瓶功能性饮料提神”,医生才断定:这是咖啡因中毒了。 为了确认中毒程度,医生把胡先生的血液和尿液送到了毒物检测中心。 让人吃惊的是,距离他喝饮料已经过去40个小时,血液里仍能检测到咖啡因,尿液里的浓度甚至比血液还高——即便医院已经用了水化、利尿的办法帮他排出体内毒素,这些残留的咖啡因还是没清干净。 后来测算发现,胡先生那顿喝下去的六七瓶饮料,总共含了300到350毫克咖啡因。 而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的建议,健康成年人单次摄入咖啡因不能超过200毫克,每天总量也才300到400毫克,胡先生这一次就喝超了安全线,身体哪能扛得住?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黄佳主任医师后来解释,咖啡因中毒可不是小事,轻一点会心慌、手抖,重一点就会像胡先生这样抽搐、意识不清,要是引发了其他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其实仔细看功能性饮料的说明书,上面大多写着“每日饮用不超过1到2瓶”,可很多人喝的时候根本不看,只想着“提神”,把饮料当成了能随便灌的水。 别再把“提神水”喝成“夺命水”,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