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俄乌冲突爆发后,最直接的冲击波就是能源危机,而英国恰恰是这场危机中反应最剧烈的国家之一。 冲突之前,欧洲大陆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冲突爆发后,制裁与反制裁让能源供应格局发生剧变。 虽然英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直接依赖度不高,但它身处全球化的能源市场之中,无法独善其身,国际能源价格的飙升,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的剧烈波动,迅速传导至英国国内。 这对于一个储气能力在欧洲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期货价格高涨,直接后果就是英国家庭的能源账单呈爆炸式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预测,受冲突导致的燃料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英国将成为七国集团(G7)中经济增长最慢的国家,通胀率创下数十年新高。 高通胀不仅侵蚀着民众的购买力,更迫使英国央行跟随美联储的脚步,进入加息周期,这又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给本就脆弱的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可以说,这场由地缘冲突引发的能源大火,点燃了英国经济的“后院”,使其陷入了高通胀与低增长的滞胀困境。 在外交层面,英国一直强调与美国的“牢不可破的联盟”是其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英国也坚定地与美国站在一起,对俄实施严厉制裁,并积极援助乌克兰。 这种看似坚定的立场,却让英国在战略上陷入了某种被动,它必须承担制裁带来的经济反噬,承受远高于美国的能源成本和通胀压力。 美国在这场危机中,摇身一变成了欧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借此加强了对欧洲能源市场乃至政治安全格局的控制力。 英国则成了高价能源的买单者之一,其经济代价远超大洋彼岸的盟友。 有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对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产生了怀疑,对美国的信任度显著下降。 许多人认为,美国的行事风格正在损害英国的国家利益,反而觉得“回归欧洲”,与欧盟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才是更稳妥的选择。 这种民意的转变,无疑给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脱欧之后,英国本就面临着重新定位其国际角色的挑战,而俄乌冲突似乎加速了其在美欧之间的摇摆与挣扎,使其外交自主性受到进一步削弱。 经济的困顿和外交的尴尬,最终都投射到了社会民生领域,生活成本危机成为了悬在每个英国家庭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飙升的能源费用、食品价格和住房成本,让普通民众的生活难以为继,社会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许多家庭不得不在取暖和吃饭之间做出艰难选择,这在一个发达国家听起来匪夷所思,却成了英国社会面临的残酷现实。 基辛格晚年曾反复告诫,大国之间需要避免误解和对抗,因为其代价是整个世界的分裂。 他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冲突,认为无休止地打下去,资源有限的西方国家需要权衡利弊。 如今看来,英国似乎正成为这个需要“权衡利弊”的典型,它在冲突中投入了大量的政治和经济资源,但换来的却是国内经济的持续走弱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 当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其民众的切身利益产生巨大背离时,其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便会受到严峻挑战。 大家觉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中,英国扮演的究竟是一个“关键盟友”的角色,还是一个“代价承担者”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