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1951年5月,朝鲜战场上的第五次战役形势急转直下,吴成德所在的180师本就准备仓促、后勤乏力,面对着美军的坦克汽车,几乎是靠士兵的双腿与敌人的 “钢铁洪流” 进行对抗。 当大部队向北撤退时,180 师接到了留下来掩护主力、阻击敌人的命令。 在撤退过程中,这支部队陷入了敌人的前后包围,当时担任代理师政委的吴成德本来有机会独自突围,但他眼前的是三百多个根本无法动弹的重伤员。 为了保全部队的人,他选择留下照顾这些伤员,而这个决定也直接拖慢了队伍的进程,最终导致全员被困。 被俘后,吴成德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担当,他和剩下的战友在敌后山林里又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直到因叛徒出卖而被俘。 在战俘营,敌人用电刑折磨他,甚至在他昏迷时伪造“反共”的录音,吴成德非常愤怒,想过一死了之以证清白,但转念一想,死了只会被敌人大做文章,于是,他选择活下来继续与敌人斗争。 回国后的生活成了吴成德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1953 年 9 月,他作为最后一批战俘回到祖国,刚下船就因激动和身体虚弱晕倒了。 他原本以为会得到英雄般的迎接,却没想到陷入了被怀疑和审查的困境,在那个年代,“战俘” 这个身份几乎就等同于 “叛徒”。 1954 年,对吴成德的处理决定下来了:开除党籍和军籍,曾经的高级指挥员变成了辽宁盘锦大洼农场的一名普通工人,还要接受思想改造。 这种从高处跌落谷底的经历足以击垮很多人,但吴成德没有被打垮,在农场的二十多年里,吴成德从来没有抱怨过。 他把军人的品质融入到日常的体力劳动中,干活比谁都认真、出色,赢得了农场所有人的尊重,他的妻子也毅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来到农村陪伴他,夫妻二人共同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吴成德的尊严不是靠军装和职务支撑的,这种尊严体现在他日复一日默默的劳动里,体现在他坦然接受命运不公的态度中,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守,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更需要毅力。 1982 年 3 月,组织终于为吴成德恢复了党籍和军籍,并按军级干部待遇处理,迟到多年的公正总算弥补了过去的遗憾,但吴成德并没有因此张扬,他带着家人回到了山西老家,过起了异常简朴平静的日子。 他只是对乡亲们诚恳地说了一句,自己这辈子从未背叛过祖国和人民。 1996年3月,这位享年84岁的老人与世长辞,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在一个箱子里发现了秘密:一沓沓厚厚的捐赠书和感谢信。 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将自己的积蓄匿名捐给革命老区和灾区,这个秘密直到他生命的尽头才让人们知晓。 吴成德用晚年的时光默默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他的奉献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利益,更不是为了洗刷过去的 “污点”,而是早已刻在他骨子里的本能。 主要信源:(凤凰资讯——吴成德: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被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