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台北女子高中的区桂芝老师喊话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在国家未统一之前,中国国民党不要再喊“反共”了 区桂芝老师敢说这话,不是一时冲动,是大半辈子的经历和坚守攒出来的底气。1963年她在基隆出生,家里8个孩子挤在茅草顶的房子里,父亲在造船厂当工人,母亲要靠借贷才凑得出学费。这样的日子里,父母没落下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母亲从目不识丁学到能读书写信,父亲常念叨“诚意正心”,这些刻进她骨子里的东西,成了后来对抗乱象的根基。30岁站上讲台,一守就是30年,她教中国文学,坚信“课堂上多培养一个君子,社会就少一个败类”,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在课堂外跟政治掰手腕。 一切变化始于民进党2019年的新课纲。“去中国化”把历史时序拆得稀碎,用“主题式”教学糊弄学生,她教的孩子连刘邦和刘备都分不清楚,对传统文化只剩模糊印象。看着孩子们对历史无知、对文化无感、对血缘无情,她坐不住了。2024年春节陪母亲回湛江过年,特意跑去徐闻看汤显祖修建的贵生书院,那些被妥善保护的古迹,更让她着急台湾的教育现状。她写了本《课本中消失的文学生命与千古追求》,把课纲里删掉的王羲之、范仲淹这些大家的故事补进去,哪怕只写了6位,哪怕不知道能起多大作用,她也想做一点是一点。 站出来发声后,麻烦紧跟着来。2025年因为批评赖清德将大陆视作“境外敌对势力”,她被匿名检举,台陆委会和教育部门轮番施压,说她违反“教育中立”,甚至威胁要剥夺她的工作权。可校方查证后发现,根本没有学生反映她课堂违规,连台北市长蒋万安都站出来说要捍卫她的言论自由 。她自己倒不怕,只是想起父母那代人被两岸隔绝40多年,连祖辈去世都不知情,就忍不住揪心:“现在的氛围又要重回那个时代吗?”这种恐惧,让她更坚定了不能让民族苦难延续的想法。 今年春节前,她第一次回父亲的祖籍地广东佛山祭祖,看到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当场哽咽,乡亲们拉着她讲家族旧事,祖屋修缮得整整齐齐。这种血脉里的联结,是她无法理解“反共”口号的根源。更关键的是,她和郑丽文早有交集——2025年6月郑丽文组建“党外在野大联盟”,区桂芝就是发起人之一,当时郑丽文喊着要“通过和平对话处理两岸关系”,还说“自己是中国人” 。 可国民党一边喊着和平,一边没丢开“反共”口号,这让区桂芝实在无法认同。郑丽文上任后明确说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两岸交流”,还任命了多位熟悉两岸事务的人当副主席,摆出一副务实的姿态 。可“反共”口号跟和平对话根本拧不到一起,就像区桂芝在课堂上教的那样,连基本逻辑都站不住脚。两岸同胞流着一样的血,过年都张灯结彩办年货,连文化根脉都同宗同源,怎么能被一个口号割裂? 一边喊着要打破“绿色执政”魔咒、要缔造两岸和平,一边抱着“反共”口号不放,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区桂芝老师的喊话,本质上是戳破了这种虚伪——国家未统一,两岸最需要的是凝聚共识,而不是抱着过时的口号制造对立。她见过祖辈的分离之苦,守过教育的文化之根,扛过绿营的舆论霸凌,比谁都清楚,和平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放下对立、真心沟通换来的。 对台湾而言,真正的危机从不是文化认同本身,而是有人故意用口号撕裂认同;对国民党而言,真正的出路不是靠口号拉拢选票,而是拿出实实在在的统一诚意。区桂芝老师的话,与其说是喊话,不如说是提醒:别让“反共”口号,毁了两岸和平的可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