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黄子澄殿试夺魁,朱元璋问了他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你们老家,一亩地能收

史叔温情 2025-11-05 14:22:08

1385年,黄子澄殿试夺魁,朱元璋问了他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你们老家,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黄子澄愣了,他家境优渥,自幼读书,哪里种过地?支支吾吾回答:“惭愧,我不知道。”朱元璋慢悠悠说道,“你有才华,但只会读书。状元就算了吧!”   洪武十八年的殿试,来自全国最顶尖的学子们都在等待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在这些人里,黄子澄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他之前在会试中拿了第一,成了“会元”,才华出众,风头正劲。   殿试的考题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宏大策略,黄子澄的回答也是引经据典,文采飞扬。然而,就在这常规考核快要圆满结束的时候,朱元璋却突然抛出了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在你老家,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   黄子澄出生在读书人家,家庭富裕,从小就读的是“四书五经”,满口“子曰诗云”。他的手只拿书本和笔,从来没干过农活。稻谷和麦子,对他来说只是书上的名词或者碗里的米饭,他从未关心过一株禾苗需要多少汗水来浇灌,一亩田地能产出多少养活人的粮食。   所以,在短暂的震惊和羞愧之后,他只能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地老实回答:“惭愧……我……我不知道。”   朱元璋听完脸上看不出是喜是怒,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有才华,这我知道。但如果只会读书,不认识五谷,不了解百姓生活的艰难……那这状元,还是算了吧!”黄子澄因此没能当上状元,只得了第三名,就是个“探花”。   但关于他名次改变的原因,正史中却记载了一个更戏剧化、也更玄乎的说法:朱元璋在殿试前一晚做了个梦,梦见宫殿的屋脊上有个大钉子,上面挂着三束白丝。第二天批阅试卷时,看到名叫“丁显”的考生,认为“丁”就是钉子,“显”就是应验了梦境,于是把他提拔成了状元。   原本应该是前两名的黄子澄和花纶,就因为这件事,名次往后挪了。   “梦境说”虽然被正史记录下来,但“问农事”这个故事,却在民间广泛流传,也更被后人所谈论。   其实,这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朱元璋,这个从最底层的穷和尚、小乞丐,一路打仗拼命才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他心里有着对土地最根本的认知,他的脑子里刻着民间苦难最真实的画面。   他非常清楚,一个合格的官员,不仅要懂得管理别人,更要明白凭什么去管理,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对基本生产和生活的了解。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担心不无道理。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非常信任黄子澄这位曾经的老师。面对各地藩王叔叔们的威胁,建文帝和黄子澄等文官计划削减藩王的权力。   黄子澄和齐泰等人,死板地按照经典里“礼法”、“正统”的教条,制定了一系列看起来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太过急躁也不切实际的计划。他们低估了藩王,特别是燕王朱棣的实力和决心,高估了中央政府的威慑力,在用人、军事安排上接连出错。   当北伐的战鼓敲响,当几十万大军在战场上与燕王军队拼死搏杀时,当年那个在殿试中回答不出一亩地收成的黄子澄,他的谋划,更多是书房里的纸上谈兵,而不是基于对天下大势、人心向背、军队需求和百姓情况的透彻了解。   最终,“靖难之役”以建文帝失败、朱棣登上皇位而告终。黄子澄作为核心的“罪臣”,被朱棣用酷刑处死,家人也被牵连。   可见,当年的那个问题,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发生过,都说明了:如果只有书本知识,却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务实态度,那么无论是在个人的考试晋升中,还是在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治理上,都可能造成致命的缺陷。   信源:《明史》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