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的末路,或许比他想象得还要快。人民日报一出手,台海的风向就变了。郑丽文的判

地缘历史 2025-11-05 16:21:00

赖清德的末路,或许比他想象得还要快。人民日报一出手,台海的风向就变了。郑丽文的判断,真没错。   11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重磅登场,选在“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个节点,话语锋利,意图明显。   统一,已经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文章没有绕弯子,不再讲模糊空间,直接把“统一”放在了历史正义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这种定调,意味深长,也非同寻常。   郑丽文的上台,确实带来了不同的信号。她敢说,也敢做。   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她没有拖泥带水,立刻在全代会上开炮,直指民进党的“掏空台湾”、“制造仇恨”和“经济败绩”。   她没有像朱立伦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剑指要害,声称国民党要“拨乱反正”,要让台湾经济重回正轨。她的这些话,大陆听得懂,也看得清。   但大陆没有立刻表态。这三天的沉寂,其实是一场审视。不是因为郑丽文说得不够,而是要看她说了之后做不做、能不能做、做得多深。   这场观察结束之后,《人民日报》的文章就来了,不是巧合,更不是例行公事。这是一种回应,也是一种定向。   大陆已经判断,台湾岛内的权力重组可能正在发生,统一的时间表可以开始重新估算了。   赖清德此刻的处境,正如大陆国防部早前所言:“必将被正义审判。”   赖清德上台后,把“台独”路线推到极致,经济上向美国全面倾斜,军事上疯狂采购美制老旧装备,政治上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和政策。   他不是要治理台湾,而是要把台湾推向不可回头的深渊。   然而岛内民意已经开始反噬。7月的“大罢免”行动是第一个清晰信号。   民进党想要借此清除异己,结果24个国民党席位一个都没动。   投票率高达55%,反映出基层社会的不满已到了极点。   赖清德的支持度也从选举时的40%一路滑落,不满意度逼近60%,民调清清楚楚告诉他,2028年他别想再上台。   人民不是没眼睛,他们看得到民进党把台湾带去了哪里。   郑丽文在这个时候的上任,就显得格外关键。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民党人,她更像一个改革者。   她的语言通俗但有力,说“台湾不是战场”,说“访问大陆是必要的”,说“美国把台湾当提款机”。   她敢说,是因为她知道,蓝营基层已经厌倦了模糊和暧昧。他们要一个能带路的领袖,不是一个左右逢源的政客。   郑丽文的出现,不能彻底改变岛内政治格局,但她至少能让统一的议题重新回到政治中心。   她的团队人选也透露出这种意图,萧旭岑、张荣恭这些熟悉两岸事务的人进入高层,说明国民党不再回避对大陆的态度问题。   郑丽文选择在这个时候释放“愿来大陆”的信号,也是一次主动出击。她知道,只有对话,才有空间;只有合作,才有未来。   大陆也明白郑丽文的局限。国民党派系林立,内部不团结早已不是新闻。对是否走访大陆,对两岸政策的取向,党内仍有分歧。   但这并不妨碍大陆将她作为一个可用变量来试探局势。统一进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态度而决定方向,但一些人的清醒,能让这条路走得更顺。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不是偶然选择在11月4日发布。这一天,是“台湾光复80周年”。   文章中提到的“战胜分裂”“实现正义”,是对“台独”的警告,也是对岛内清醒力量的鼓励。   赖清德听不懂,或者说他不想听懂。他执意走“台独”路,哪怕明知是死路。他以为有美国撑腰,就能无所顾忌。   但美国呢?卖给台湾的,是上世纪的武器;说给台湾的,是21世纪的空话。   连郑丽文都看穿了,美国从来不是为了台湾好。   美国要的,是一个可以制造台海紧张、让中国疲于应对的棋子。台湾不过是棋盘上的一格。   大陆的战略已经非常清晰。不冲动、不盲动,但也绝不退缩。   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通过舆论定调、通过法律和历史资料的持续铺陈,一步步构建统一的法理基础。   习近平此前在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时指出,台湾的回归是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这不是简单的政治问题,而是国际法的问题,是历史正义的问题。   赖清德已经站在了历史对立面。大陆不会再将他视为对话对象,“审判台”的定性,意味着他的角色已经终结。   他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政治人物,而是一个必须被清算的历史罪人。历史的审判,已经开始。   而郑丽文,虽然还远谈不上决定未来,但她至少做了一件对的事情,她看清楚了方向。   她没有像过去的蓝营高层那样只会模糊和回避,而是选择在风口浪尖上说出实话。   她知道,“台独”是死路,“统一”才是出路。   人民日报的发声,已经敲响了统一的钟声。   赖清德终将被历史清算,郑丽文虽然无法一人翻转局势,但她的判断确实没错。   未来已来,留给“台独”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0 阅读:1875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