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之前看过几个日本比较厉

康安说历史 2025-11-05 16:35:44

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之前看过几个日本比较厉害的科研人跳槽中国的经历。 比较厉害的是他们跳槽,日本媒体也很关注。 咱先拿远藤常博的事儿说,这日本专家来华哪儿是为了那点工资,分明是带着真本事来帮中国突破技术瓶颈的,背后藏着的是中日技术互补的大文章,日本媒体盯着不放也正是因为这事儿戳中了他们的痛点。 2006 年远藤常博刚来中国的时候,咱家电产业看着热闹,2022 年年产值都冲到 1.7 万亿元了,空调产能更是占了全球九成以上,可里头的核心技术攥在别人手里。 就说空调里的变频电机控制技术,那可是决定空调省不省电、好不好用的关键,当时全被日系企业的算法垄断着,咱想造高端空调都得看人家脸色。 远藤常博一来就把压箱底的正弦波驱动技术亮了出来,这可不是随便能买到的宝贝,他跟海尔的中国团队一起打磨,硬生生把中日在这领域的技术差距缩短了 3 到 5 年,直接打破了境外公司的垄断。 要是只为了赚钱,他在日本老牌企业待着多舒服,犯得着漂洋过海来中国从头打拼?后来他还拿了山东省的国际科技合作奖,人家图的是让自己的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在日本被经费限制得动弹不得。 再说个更有名的,“光催化之父” 藤岛昭,2021 年带着四十多人的核心团队全来了上海理工大学,这事儿当时在日本科研圈炸了锅,媒体追着报道了好一阵子。 这位老爷子 1967 年就发现了 “本多 - 藤岛效应”,十好几年都是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可在日本卡了半辈子瓶颈 —— 光催化效率上不去,没法大规模用。 为啥?日本科研经费太紧张了,2018 年他们整个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才是中国的七分之一,想搞点大项目根本没钱支持。 咱中国不一样,上海理工大学直接给他建了国际研究院,上海市政府掏了数十亿日元经费,这力度在日本想都不敢想。藤岛昭带来的不只是理论,连晶体结构设计、性能测试标准这套完整体系都搬来了,直接让中国光催化研究跳过了从零摸索的阶段。 2024 年郑州建的那个兆瓦级光催化制氢示范线,析氢效率冲到 6mmol/h・g,成本压到 12 元 /kg,这不就是他的技术跟中国产业结合的成果?要是只为赚钱,他在日本靠诺奖候选人的名头随便走穴都能捞钱,用得着来中国扎进实验室搞转化? 还有更早的八岛继男,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来中国当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首任所长,主导三江平原农业开发、黑龙江木材综合利用这些大项目。 那时候中国条件多差,中关村还是荒凉的城乡结合部,找间办公房都得求爷爷告奶奶,他愣是带着日本专家帮咱搞建设,退休了还接着当中日环保中心的顾问,最后拿了中国的 “友谊奖”。 这要是图钱,他能在当时物资匮乏的中国待几十年?分明是看重中国的发展潜力,想让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派上真正的大用场。 现在更有意思了,以前是咱引进日本专家,现在不少日本专家反过来来中国学技术。2024 年 10 月,日本爱知脊柱外科医院的三个专家专程跑到上海,跟着同济十院的贺石生教授学 VBE 脊柱内镜技术,还说要在日本建培训中心推广这技术。 要知道这医院是国际脊柱外科大拿伊藤不二夫建的,能让他们低头来学,说明咱中国技术真的赶上来了。这些日本专家心里门儿清,中国现在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最充足的科研经费,还有能把实验室成果快速变成产品的能力,这在日本是求之不得的。 日本媒体为啥盯着这些专家来华不放?因为他们清楚,这些专家带走的是技术落地的可能,留下的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加速度。 2021 到 2024 年,中国光催化领域的 SCI 论文占了全球 38%,国内专利申请量稳居世界第一,相关产业年增长率保持在 20% 以上,从空调除醛模块到医院抗菌涂层,到处都是技术应用的影子。 远藤常博培养的中国技术人才现在都成了行业骨干,藤岛昭的团队还在跟中科院合作突破新瓶颈,这些哪是 “赚钱” 能解释的? 说到底,这些日本专家来华是找对了舞台。中国有市场、有经费、有干事的氛围,他们有技术、有经验、有突破瓶颈的渴望,两边一拍即合,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是要一起把技术变成真正改变生活的东西。 日本媒体越关注,越说明这事儿戳中了要害 —— 中国不再是只能跟在后面学的徒弟,而是能让顶尖技术发光发热的沃土,这才是日本专家们真正的 “目的”。

0 阅读:56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