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一位旅日华人评论者突然放话了。 从资源底子看,问题不在“谁能撑多久”,而在日本有没有“撑”的条件。日本石油对外依赖接近全进口,天然气主要靠LNG船运进港,粮食热量自给率常年在38%左右。封锁一旦出现,燃料与口粮首先吃紧。 具体到能源入口,日本原油约九成以上来自中东,船线绕不过几个要道,任何波动都会传导到码头。中国这边煤炭产量占全球大头,风光核装机持续增加,油气进口来源分散,抗冲击能力更强。 粮食这一项,日本长期未达自身设定目标,饲料、油料依赖进口更高。中国口粮保障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主粮播种面积稳定,储备体系常态运转,遇到外部扰动时缓冲期更长。 把镜头切到制造业,日本上世纪的优势明显,但近二十年产线外迁,零部件与整机分散在东南亚与欧美,国内配套减少。战时跨境协同越复杂,停摆风险越高。 对照之下,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从原材料、机加、电子装联到总装齐套在国内完成。联合国工业分类的多数大类在国内可闭环,转入军需时调整周期短、可用产能多。 海上力量与造船能力同样拉开差距。2023年全球船舶完工量统计显示,中国份额过半,新接订单与手持订单也位居首位。日本造船回升有限,关键分段和设备更多依靠外部供货。 高端装备的可控性也不同。日本F-35、导弹等关键平台与弹药高度依赖境外供给,增购Tomahawk与远程弹药虽在推进,但交付、整合与弹药库存形成能力需要时间。中国新型战机与常规导弹批量列装进度稳定,配套产业保持连续生产。 人员结构是硬约束。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接近三成,年轻劳动力收缩。近年防务白皮书多次提到征募困难与满编率压力,补充速度慢于退伍与自然减员。 相比之下,中国劳动力基数更大,新兵补充、技术兵源与民用技术转军用的结合面更宽。人装配套的周转速度更快,训练场景与装备消耗更易维持。 法律框架方面,日本长期实行“专守防卫”定位,远程打击与持续投送能力建设起步较晚。相关装备采购虽然启动,但指挥控制、情报支撑、弹药产能尚未形成完整闭环。 补充一个关键环节:材料与矿产。日本在稀土来源上努力多元化,但对外依赖仍高,供应紧张会直击电机、合金与火控部件生产。中国在磁材、特钢、部分微电子材料上具备成规模供应能力,换装与修复更可持续。 综合以上几项,所谓“再战能撑多久”的话题,焦点不在口号,而在能源、粮食、产能、兵源与法制框架的现实清单。日本的短板集中且相互叠加,抗长周期消耗能力弱。 结论很清楚:中国具备更稳的供给体系与更完整的工业面,日本在资源与产能约束下难以进入拉长赛道。讨论胜负没有意义,现实的差距已经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