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会被一些杂志社的操作给气笑。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最好、最绝、最能打的照片,非要等杂志都下架了,才慢悠悠地放出来。 是怕我们买多了,把你们仓库搬空吗? 讲真,王楚钦在故宫这组片子,是我见过他所有硬照里的天花板,没有之一。 那种感觉太对了。 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站在六百年的红墙之下,人和景,谁也没吃掉谁。他的眼神里有现代人的清澈和锐利,但往那儿一站,又好像能跟这片古老的砖瓦对话。 尤其是他拿着放大镜,对着那面斑驳的墙……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就一句话:少年气,才是最顶级的文物。 它和历史从来不是对立的。 它就是历史本身,是鲜活的、正在发生的、会呼吸的历史。 这才是高级的审美啊。 不是把他拍成一个完美的、没有瑕疵的偶像。 而是把他身上那种粗粝的、真实的、甚至有点拧巴的少年劲儿,和故宫的沉静、厚重、风霜感,完美地捏在了一起。 可惜了。 这么好的东西,非要藏着掖着。 他们好像永远不懂,我们想看的,从来不是一张完美的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