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核心智囊赵春山最新研判:台湾是否还会有2028年选举,就看赖清德与郑丽文未来两年的作为! 如果赖清德未来两岸在两岸政策上不改弦更张、不悬崖勒马,或者郑丽文无法带领国民党引领台湾民意,无法在2026年“九合一”选举中展现气势如虹的胜利,那么,北京将会有单方面的大动作,台湾将不会有2028年选举。 赵春山的研判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精准戳中了台海局势的本质:台湾的政治未来,从来不是意识形态的空谈,而是民意与利益的现实抉择。 当赖清德仍在“台独”话术与现实压力间摇摆,郑丽文刚接过国民党帅印试图破局,这场关乎2028年选举存废的博弈,早已在民生福祉、地方治理与国际格局的多重维度悄然展开。 台湾民众的真实态度,从来不是民进党炮制的民调所能掩盖。台防务部门智库曾炒作“66%民众愿为台湾而战”,却刻意隐瞒抽样仅针对18-22岁义务役男的真相,更无视同期1565名军士官宁愿赔钱也要退伍的现实。 世新大学游梓翔的观察一针见血,所谓“七成青年愿参战”的民调,与年轻人争相逃避兵役、台军志愿役人数跌至15.28万的现状严重脱节。 同一民调中,支持“独立”的青年仅23.5%,这组矛盾数据恰恰说明,台湾青年不愿为“台独”买单,所谓“抵抗意志”不过是民进党自欺欺人的政治宣传。 这种民意落差,正是郑丽文需要抓住的关键机会,也是赖清德“台独”路线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 两岸经济融合的红利与“台独”带来的损失,在地方治理中形成鲜明对照,大陆早已是台湾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 2008至2018年间,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金额从4.37亿美元飙升至12.68亿美元,生鲜水果外销大陆占比高达90%。 但民进党当局为了意识形态,不惜牺牲地方利益,对国民党执政的台中市采取歧视性财政政策,前瞻计划预算分配比绿营执政的高雄市少一千亿新台币,导致台中海线铁路双轨高架等民生工程因资金短缺被迫停滞。 一边是蓝营县市渴望通过两岸合作改善民生,一边是绿营当局用财政杠杆打压异己,这种对比让台湾民众看得越来越清楚,谁在真正为地方发展着想,谁在将政治私利置于民众利益之上。 郑丽文的破局之路,核心在于能否将这种民意与利益诉求转化为选举胜势。 2025年11月接任国民党主席后,她迅速任命深耕两岸事务的张荣恭为副主席,组建专业团队,同时掀起入党热潮,短短九天就有869人新加入,显示出民众对变革的期待。 但她面临的挑战不止于党内派系整合,更在于如何将“经济先行”的政策转化为可见的民生成果。 国民党执政的台中市在卢秀燕带领下财政状况好转,但仍受制于民进党当局的预算打压。 这恰恰是郑丽文可以发力的方向,通过推动两岸务实合作,为蓝营县市争取更多发展资源,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回应民众期待。 2026年“九合一”选举的关键,从来不是口号喊得有多响,而是民众能否在蓝营执政区域感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种“用脚投票”的现实选择,远比意识形态宣传更有说服力。 赖清德寄予厚望的“倚美谋独”,早已被现实戳穿。台湾向美国采购的66架F-16V战机交付日期一推再推,至今未收到一架新产战机。 而美军自己的兵棋推演都显示,一旦台海冲突爆发,其依赖的远程打击导弹三周内就会告罄,关键反舰导弹一周内便会耗尽。 而且美国军工产能根本无法支撑战时补给,一枚远程反舰导弹的生产周期就超过两年,所谓“协防台湾”不过是镜花水月。 赖清德当局耗费191亿美元军购资金,换来的却是“付款却拿不到货”的尴尬,民众党“立委”林国成直言这就是被“坑钱”。 这种“以台制华”的棋子命运,台湾民众看得越来越明白,53%的民众不满意赖清德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正是对这种危险路线的直接否定。 而且大陆的反“台独”举措始终精准有力,既划定红线也留有余地。 2025年4月发布的《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工作指引》,将32名分裂分子列入黑名单,近期更是对“台独”分子沈伯洋立案侦查,明确无论其身在何处都将依法追责。 同时,大陆持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从福建平潭的“台胞证+社保卡”一卡通,到台湾农产品快速通关渠道,每一项举措都在拉近两岸距离,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和平发展的红利。 福建舰航母编队常态化绕岛巡航,台当局所谓“海峡中线”名存实亡,这不是挑衅,而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必要警示,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表态。 赵春山的研判是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台湾的未来不在“台独”分子的话术里,也不在美国的战略算计中,而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里。 2026年“九合一”选举不是一场普通的地方选举,而是决定台湾能否守住和平发展底线的关键一役。 两岸同根同源,和平发展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赖清德与郑丽文未来两年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台湾的命运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