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报!急报!“战斧”被点名,俄美气氛紧绷! 据最新报道,普京在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上警告,若美制“战斧”导弹攻击俄罗斯,将遭到“毁灭性”报复。这步棋下得及时,但考验在后头。会后,俄防务部门补充称“三位一体”核力量保持战备。美国方面的公开回应较克制,发言人仅表示“关注局势”,没有进一步动作。我看这变化来得快。 会后的这个细节更扎眼:俄方强调的“三位一体”,就是陆基、海基、空基的组合。陆上有RS‑24“亚尔斯”等远程弹道导弹,海上是955A“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搭载“布拉瓦”导弹,天上则是Tu‑95MS和Tu‑160执行远程任务。这类公开表态,目的是把门槛摆在台面上,提醒外界别踩线。 把镜头转到“战斧”。它是美军海上主力的巡航导弹,主要从驱逐舰、巡洋舰和攻击型核潜艇发射,常规射程约1600公里,低空突防、命中精度高。实战里它出场不少,1991年海湾行动、1999年科索沃空袭,以及2017年对叙利亚的打击,都有一次性发射数十枚的记录。这次被点名,不是随口而来,俄方就是直指美军常用的远程精确手段。 对照俄方的防护层,陆地有S‑400、S‑300V4等中远程防空系统,远期开始引入S‑500,据俄方称已列装有限数量;再加上电子战压制、低空探测雷达,低空巡航导弹的突防难度确实会上升。但弱点也清楚,如果出现大规模饱和攻击,局部仍可能被穿透。这就是双方都在算细账的地方:谁动手,谁先暴露缺口。 再把问题抬到核门槛。俄方说“毁灭性报复”,依托的是洲际与潜射导弹的二次打击能力,强调的是可用、可达、可持续。美方现有反导体系里,地基中段拦截系统数量有限,测试成功率并非稳定;海上宙斯盾主要应对中短程目标,对多弹头、复杂突防的把握不高。公开资料一直在提醒这一现实,这也是美方这回选择谨慎的主因。 时间线往近处美国在欧洲和印太的军力同时拉紧,训练、部署、补给都要资源。盟友对风险态度不一致,协同动作不容易达成。一旦正面硬冲,对自身消耗很大。这种背景下,话语收敛就成了理性选择,先观察,再定调。 落回当下,这一轮对线实际上在划边界。俄方把红线说得更清楚,美方降低语速,暂避锋头。短期双方都会盯着对方有没有新动作,保留机动空间,避免一步走深带来连锁反应。 收个尾:这次点名“战斧”,把远程精确打击和核门槛拉到同一张桌子上。不碰红线,局面就稳一分;谁越界,代价就加一层。把这条线看清,才是当前最实际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