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暖心的新闻,在太原的一家饭店里,一个小宝宝吃饭时不小心被糖果卡住了喉咙,情况特别危险。幸运的是,在店里兼职的大学生陈让刚好学过急救,他立刻用海姆立克法从背后抱住孩子,双手放在孩子的上腹部,一下一下地用力冲击。半分钟后,只听“噗”的一声,糖果吐了出来,孩子得救了。后来才知道,陈让是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的大一学生,他不仅初中时就用类似方法救过自己的妈妈,今年9月刚入学还专门参加了红十字会的救护员培训,拿到了证书。这次救人,是他学到的知识第二次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这件事让我特别有感触。陈让的“帅”,不只是他救人的那一刻,更在于他身上那种“准备好了”的担当。想想看,当时现场肯定不止他一个人,但为什么只有他能果断站出来?因为他手里有证,心里有底啊!这和海姆立克法本身强调的“利用肺部残留气体,通过冲击腹部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原理一样,讲究的就是精准和有效。对比一下我们身边,太多人(包括我自己)可能也想过要学点急救知识,但总是停留在“想想而已”。陈让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心,是需要用实实在在的技能来支撑的。 说实话,咱们国家的公众急救技能普及度,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数据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还不到1%,而一些国家像日本,中学生参加过急救培训的比例能达到92%。这个差距背后,反映的是很多人“遇到意外打120就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想法,以及担心操作不当会带来后果的顾虑。但像孩子气道异物阻塞这样的意外,一旦发生,抢救的黄金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几乎来不及送医。陈让的成功施救,以及山西省红十字会仅2025年前10个月就培训了持证救护员11.8万人次的数据,都让我们看到了普及急救知识的可行性和迫切性。如果我们社会能像陈让那样,把“准备”做在前面,比如社区、学校、工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接触到规范的培训,公共场所能配备更多的AED等急救设备,那么每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伸出援手的底气和能力就会强很多。 陈让的这个暖心抱抱,真的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它不仅仅救了一个孩子,温暖了一个家庭,更像一个启示:在突发情况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成为那个能守护身边人生命安全的“关键先生”或“关键女士”。希望这样正能量的事情能鼓励更多人走进急救课堂,让互助和勇敢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你有没有学过海姆立克法或者其他急救知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或者经历。儿童异物卡喉 噎食事件 儿童噎住 食物卡住急救法 来源: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