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远东。远东只有600多万人,面积却高达695万平方公里,全是望不到头的荒原,这块土地不算肥沃,为了让它别散架,莫斯科年年往里砸钱,水花却小得可怜。 往前翻档案,远东的苦日子从沙皇时代就开始了。1860年《北京条约》一签,乌苏里江以东全归俄国,可这片地太冷太远,修条铁路都得死几万人。苏联时期搞过大规模移民,给房子给工作,才勉强把人口顶到800万,结果苏联一散架,年轻人又跑回欧洲部分,人口掉得比股票还快。 现在远东600多万人里,一半挤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城市,剩下的人散落在比整个欧盟还大的林子里。官方数据说,远东每年要中央财政补贴2000亿卢布,这还只是账面数字,算上各种免税和基建,实际得翻一倍。 最尴尬的是,钱花出去了,人还是留不住。2023年远东联邦区人口净流出4.7万,其中30岁以下占了七成。当地老师吐槽,学校盖得比莫斯科还新,可一个班凑不出20个学生,因为家长都带着孩子去了圣彼得堡。 莫斯科不是没想办法。2015年搞了个远东一公顷政策,免费送地给愿意去开荒的俄罗斯人,条件是在那住满五年。八年过去,申请的人有20万,真正留下的不到三万,留下的还多是退休老人,图的是地价便宜能种菜。 中国网友看这事特别清醒,有人说俄罗斯守着金山要饭吃,远东要是挨着中国早成珠三角了。这话虽然夸张,但2023年中俄边境贸易额确实破了200亿美元,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超市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中国,连面包都是黑河早上烤好运过去的。 普京在2023年东方经济论坛上说了句实在话,远东开发不能靠输血,得靠造血。可造血需要人,需要产业,这两样现在都没有。俄罗斯政府想过引进中国劳工,但国内民族主义势力反弹太大,最后只能作罢,改成让中亚人来采伐木材,结果中亚人干两年也跑欧洲去了。 有个细节特别说明问题。哈巴罗夫斯克到莫斯科的机票,淡季往返要四万卢布,相当于当地人三个月工资。铁路更夸张,七天七夜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硬卧票价快赶上飞泰国的旅游团了。地理上的遥远,最后变成了心理上的疏离。 现在远东的俄罗斯人流行一句自嘲,说我们离莫斯科九千公里,但离北京只有两百公里。这话听着像玩笑,其实藏着深深的焦虑。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洲企业全撤了,中国资本成了唯一选择,可中国人真来了,他们又担心变成第二个克里米亚。 最魔幻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房价。这个曾经封闭的军事要塞,现在海景房居然卖到十万人民币一平米,买主多是黑龙江的退休教师。当地人抱怨,中国人冬天来度假,夏天来避暑,我们本地人却买不起房,这算哪门子开发。 2024年莫斯科又推出新计划,要在远东建七个超前发展区,口号喊得震天响,可配套政策还是老一套,免税减税加补贴。有远东官员私下说,我们不需要更多优惠政策,我们需要的是莫斯科少管点,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和中日韩做生意。 说到底,远东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600万人守着695万平方公里,平均一平方公里住一个人,这种人口密度连蒙古都不如。没有人口规模,就没有产业集聚,没有服务业,最后连医院学校都维持不下去。 有个在共青城工作的工程师算了笔账,他每月工资八万卢布,在当地算高薪,可同专业的同学在上海能赚三倍。更扎心的是,他女儿想学芭蕾舞,远东连个好老师都找不到,想上莫斯科的网课,网络延迟能卡成PPT。 现在远东的年轻人流行一种活法,二十岁前拼命学中文或韩语,然后找机会去中国延吉或韩国釜山打工。攒够钱就回远东买个小房子,靠远程工作给莫斯科或中国的公司写代码。这种候鸟式的生活,成了远东最后的倔强。 莫斯科的智库最近出了份报告,说按现在的人口流失速度,到2050年远东可能只剩400万人。报告建议把远东变成中俄韩三国的特别经济区,但这个建议一公布,就被杜马的议员骂成卖国贼。政治正确和现实需求,在远东撕开了巨大的裂缝。 夜里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金角湾大桥上,能看见对面山坡上成片的中国楼盘灯火通明,而桥这边的俄罗斯小区却黑着大半。这种明暗对比,大概就是远东给俄罗斯留下的世纪难题,解不开,也躲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