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是没贪官,而是把贪污合法化了。 这句话听起来像段子,可一旦你把账本翻到底,就会发现它像说明书一样直白。 先说钱怎么进门。 国会议员一年工资十七万四千美元,听上去不少,可他们在华盛顿租个一居室就得三千多。 这点工资连孩子上私立都费劲,于是法律开了口:竞选捐款可以收,演讲费可以拿,股票内幕可以炒,只要填张表就行。 表上写清楚了谁给了多少,在哪天吃饭,菜名都不用写,这就叫公开透明。 公开之后呢? 没人脸红。 能源公司的老板在听证会上递上一份修正案,顺手帮议员们把明年演讲费涨到每场五万,两边都觉得自己在干正事。 记者去追问,回答永远是同一句话:一切符合规定。 规定就是他们的护栏,也是他们的遮羞布。 再把时间拉长看趋势。 二十年前说客注册人数是两万,现在快四万,翻倍的不仅是人数,还有花样。 从前得面对面喝咖啡,如今直接成立慈善基金,再把基金的钱拿去雇议员的老婆当顾问,工资照发,连税都省。 技术升级了,规则也跟着打补丁,补丁越打越细,漏洞越补越大。 老百姓怎么骂? 社交平台上一堆账号天天算细账,把议员们持仓变动贴成彩色表格,谁买了军工股,谁在医保投票前清了仓,一目了然。 骂归骂,投票的时候还是那几张老脸。 有人总结:他们不怕被骂,只怕没流量。 背景得回到一九七六年,最高法院第一次把竞选开销定义为言论自由。 从那以后,钱就等于话,谁钱多谁嗓门大。 后来每隔几年就有新的裁决,把上限越拔越高,最后干脆把上限拆了。 拆完还说,这不叫腐败,这叫民主。 当事方怎么表态? 国会年年讨论改革,提案多得能堆满一间屋,投票时却永远差那么十几票。 差的那十几票,刚好是受益最大的那十几个人。 他们开完会出门,还能顺路去隔壁大楼的演讲局领下一场的出场费。 新闻里常见的一句话是零容忍。 听多了才知道,零容忍的对象不是收钱,而是忘记填表。 只要表填了,哪怕数字后面跟六个零,也算零腐败。 这套逻辑被写进培训手册,新议员第一天报到就得学。 手册的主笔人叫特伦·特洛布里奇,他自己在K街开律所,客户名单里一半是军火商,一半是药厂。 他当年给议员写备忘录,教他们如何把配偶安排进董事会,如今这份备忘录被收进教材,成了规范操作的范本。 特洛布里奇接受采访时说,我只是让流程更清晰,没教人违法。 确实,违法的部分早就被删掉了。 真正有趣的是,这套系统运行得极其平稳。 没人需要半夜翻墙送现金,也不用搞地下钱庄。 所有交易在阳光下完成,阳光太刺眼,反而让人睁不开眼。 偶尔有检察官想查,发现每一步都合法,连愤怒都找不到落脚点。 于是美国政治就像一场大型真人秀,观众知道剧本是假的,可还是一集不落地追。 追到最后明白,舞台灯光越亮,后台的箱子越深。 箱子锁得很精致,钥匙挂在直播间,谁都可以摸一摸,就是打不开。 写到这儿,想起一个细节。 去年有位众议员退休,临走前把办公桌上的名牌放进背包,对记者说,我这张桌子用了十八年,没留下一点污渍。 镜头扫过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码着过去十八年的公开申报表,厚度刚好能垫平桌脚。 记者问,还有什么想留给继任者? 他想了想,说,别忘了周五之前把演讲费存进孩子名下的信托,利息会高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