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终于咂摸出味儿来了,再不把闸门拧紧,枫叶国就要改名叫印拿大了。移民局刚给路透社递了份材料,今年八月印度学生申请学签的拒签率冲到74%,数字冷冰冰,可背后的故事热得烫手。 这事的根子得从十年前说起。2014年那会儿加拿大对印度留学生敞开大门,移民局内部文件显示当年批签率超过92%,因为学校发现印度学生交学费最爽快,比本地孩子还省心。多伦多一家学院的市场部员工私下说,当时他们给印度中介的返点高达学费的15%,这在西方高校里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温哥华岛大学有门计算机课爆出丑闻,全班43个印度学生里40个在亚马逊仓库上夜班,白天靠代签到混出勤率。学校后来承认,这些学生用伪造的银行流水拿到学签,实际账户里连三个月生活费都不够。 移民局现在的拒签标准变了。过去看存款证明,现在直接抽查微信聊天记录,发现有人讨论打工时薪就拒。新德里签证官透露,他们最近拒了个学生,理由是聊天记录显示此人连专业名称都拼错,明显没打算真读书。 本地人的反弹来得更直接。卡尔加里一个超市老板上周在脸书发视频,说店里原本三个收银员换成印度学生后,本地人连面试机会都没了,因为这些学生接受10加元时薪还自带工卡。视频底下两千多条评论,最扎心的是有人说他女儿申请便利店兼职,老板直接问能不能像印度人那样每天干12小时。 最尴尬的是加拿大高校。西蒙菲莎大学去年靠印度学生学费撑起了新教学楼,现在突然要砍招生,校长在内部邮件里哀叹,如果明年拒签率维持70%,学校得砍掉六个文科专业。但转头又在校报发声明,说要坚持多元化招生,这话现在连本校教授都在私下吐槽虚伪。 印度人那边也不是没动作。孟买几个大型留学中介最近推出保签套餐,收费涨到五万加元,包含全套假文件和面试培训。最绝的是他们现在让学生申请偏远省份的学校,比如新斯科舍的社区大学,先拿到学签再转学去多伦多,这招移民局暂时还没找到对策。 但风向确实变了。移民局五月悄悄修改了政策手册,现在要求学签申请人证明有意愿在获批省份长期居留。这意味着就算拿到大西洋四省的录取通知,也可能因为说不出当地龙虾捕捞季节而被拒。这招够狠,直接断了转学去大城市的后路。 最微妙的是本地锡克教社区的态度。素里一座锡克庙的理事最近接受采访,说现在连他们这些老移民都受不了新来的人,庙里的免费餐食从每天两百份涨到六百份,全是打着读书旗号来的小伙子。这话从一个移民社区领袖嘴里说出来,分量格外重。 事情走到这一步,加拿大其实陷入两难。一边是靠留学生养活的学校系统,一边是越来越愤怒的选民。移民局现在像走钢丝,拒签率每涨五个百分点,学校就少收几千万学费,但每降一个百分点,就有本地人在超市收银台被印度学生挤掉工作。这个平衡游戏,现在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