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在惊人地重演!当年国民党那帮大佬,是如何联手做掉洪秀柱的,今天,他们就准备如何做掉郑丽文!卢秀燕、侯友宜、蒋万安……所有被寄予厚望的“中生代”,集体临阵脱逃,把烂摊子,留给了两个最不被他们待见的“统派”。这不是什么选举,这分明是2015年“换柱”丑闻的2.0版本! 要知道14 年的 “九合一” 选举把国民党揍得鼻青脸肿,执政县市从 15 席断崖式跌到 6 席,民进党趁机拿下 13 席,形成 “地方包围中央” 的态势,蓝营士气低落到了谷底。 眼看 2016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要开场,党内那些平时呼风唤雨的大佬一个个都成了缩头乌龟,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副领导人吴敦义、党主席朱立伦相继宣布不参选,谁都怕把自家积攒的政治家底赔进去,一门心思把资源留到下一届,哪怕被推出来也盼着 “征召”,就是想躲开党内初选的互相撕咬。 就在这没人敢挑担子的节骨眼上,洪秀柱站了出来,这个被张安乐调侃为 “扛重担的小女孩”,硬生生靠 3.5 万份党内联署书闯过了初选门槛,要知道另一位参选人杨志良才只拿到 5000 多份,连门槛都摸不着。 可国民党的大佬们根本没打算认账,早就留了后手 —— 所谓的 “防砖条款”,美其名曰防止候选人太弱拖累全党,实则就是为换人事先铺好的路,只要民调不到三成就能另起炉灶。 等洪秀柱真的顶上来,他们就开始拿 “一中同表” 的主张做文章,骂她 “急统”、“偏离党的路线”,还说她的立场 “违背台湾主流民意”,紧接着就炮制出民调数据,声称她支持率不够,28 位中常委联名提案要召开临时全代会换柱,39 个中常委里一大半都站出来逼宫,场面搞得比对付民进党还凶。 洪秀柱去找朱立伦劝进时,朱说 “打死都不出来”,找王金平商量,王就 “咿咿啊啊” 打太极,等她真把担子扛起来了,这些人倒成了最积极的 “倒柱派”,最后硬是把朱立伦推上去当候选人,只留下洪秀柱独自承担被换下的尴尬。 如今这出戏换了个名字,主角变成了郑丽文,剧情却没半点新意。经历几次选举失利后,国民党又陷入了当年那种 “谁都不想当炮灰” 的窘境,卢秀燕、侯友宜、蒋万安这些被寄予厚望的 “中生代”,一个个把 “精明” 写在了脸上。 郑丽文竞选国民党主席时,卢秀燕、侯友宜这些手握地方实权的人物,连她的就职典礼都懒得露面,萧旭岑还帮着打圆场说 “公务繁忙”,可同样身为县市首长的蒋万安却能到场,这借口骗得了谁? 分明就是怕跟郑丽文扯上关系,万一将来选情不好,自己的政治前程也受连累,典型的 “临阵脱逃”。 更讽刺的是,当年被换柱的洪秀柱,这次也没支持理念相近的郑丽文,反而站队郝龙斌,不是她不念旧情,是太清楚国民党的套路 —— 这里拼的从来不是理念和民意,而是 “政治资源” 和 “派系出身”,郑丽文就算网络支持率高达 66%,也敌不过郝龙斌背后的军系势力和传统派系资源,洪秀柱不想让她重蹈自己的覆辙,只能妥协于现实。 这两次闹剧连 “对付” 统派的路数都如出一辙。2015 年洪秀柱因为坚持 “一中同表”,被党内批为 “会拖累立委选举”,甚至扣上 “新党化” 的帽子,仿佛她的存在会毁了整个党;如今郑丽文不过是喊出 “恢复两岸对话” 的口号,就成了派系眼里的 “异类”,哪怕民众用网络投票表达支持,党内照样我行我素,把民意当空气。 说到底,国民党的这些大佬和中生代心里跟明镜似的,两岸议题是块烫手山芋,统派立场容易被民进党攻击,自己出面参选风险太高,不如把洪秀柱、郑丽文这样的 “硬骨头” 推到前面。 赢了,是自己派系运筹帷幄的功劳;输了,就把责任全推给 “统派路线不符合主流”,自己拍拍屁股走人,还能保住手里的资源和权力,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2015 年换柱的结果是朱立伦照样败选,国民党不仅丢了 “大位”,立法院席次也没能保住;如今这些中生代躲得远远的,把烂摊子丢给郑丽文,恐怕结局只会重蹈覆辙。 国民党这百年来的毛病从来没变过,遇到危机先想着内斗和自保,真正敢担当的人被排挤,精于算计的人掌大权,这样的政党,可不就是在一次次重复自己的历史笑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