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 网上这份“各国统一税率清单”传得很热,

非凡香瓜 2025-11-06 15:03:15

果不其然。 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 网上这份“各国统一税率清单”传得很热,但对照公开文件,很难成立。美国的加税不是按国家一刀切,而是按商品类别、时间节点分批上;同一个国家,不同货物的税率差别很大。把复杂表格归并成“10%、15%、20%”这种总数,容易误导。 先说对中国的那一套。2018至2019年,美国分批对来自中国的多类商品加征额外税,最高到25%,后来又在2024年把电动车、锂电、太阳能等品类的税率进一步抬高。这和“统一20%”不是一回事。中国这边也同步采取了对等加征和排除清单的做法,进出口企业按品类做安排,维持住供应。 钢铁和铝这块影响面更广。2018年美国对很多国家的钢加25%、铝加10%,随后和欧盟、英国改成配额加税的安排,按季度和吨位计算,超出部分再加税。把英国写成“只有10%”,或把欧盟写成“统一15%”,就和实际规则对不上。 加拿大当年也被钢铝加税波及,立刻跟进反制,后来达成钢铝配额安排。说它“35%”既不符合最初的25%/10%口径,也不符合后面的配额规则。具体企业报关用的是真实税表,不是单行的国家数字。 日本和韩国的处理更像“配额+豁免”的组合。它们在钢铝上有明确的吨位指标,超过就加税,没超过就照常。把企业投资额和税率直接挂钩的说法,没有公开文件支撑。投资是企业自己的考量,不是税率的换算项。 巴西和印度确实在钢铝和部分品类上受到了加税,但没有所谓“全国统一50%”。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税率不一样。一张通表概括不出来,企业看细则,按合同走。 东南亚国家也不是统一“19%~20%”。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对美出口主要看商品分类和原产地规则,很多企业通过产地证明、零部件比例来合规。现实操作是按清单,而不是按国家名。 国内这边更看重落地效果。对等加征之外,很多行业通过提高附加值、调整订单结构把冲击压住。对外也在用临时排除、重新议价来减轻成本。所谓“大家都很满意”的话,媒体有引用,但场景和对象未必统一,解读要谨慎。 实际结果体现在流向变化。部分订单转到墨西哥、越南,部分高端零部件留在国内做;美国市场的中间环节成本上升,企业用更长的交付周期和更细的分段采购来消化。这些都是公开报表里能看到的。 能源进口那条也要校验。韩国的液化天然气和油气采购以长期合同和现货组合为主,按市场价和到岸条件走,没看到“必须进口某个金额”的硬性规定。数据要看年度账,不是随口的整数。 把话收在一点上:看文件,看品类,看年份,别看“国家税率表”。企业在真实的税则里做选择,国家之间在真实的规则里打磨边界。 这事儿不靠段子结论,靠明明白白的细目。只要照着可查的公开信息走,就不容易被一张不靠谱的清单带偏。

0 阅读:1
非凡香瓜

非凡香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