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求内阁全面向中国官员看齐,本周内必须做到 果然,特朗普本质上还是“慕

未央秘史 2025-11-06 17:56:55

特朗普:要求内阁全面向中国官员看齐,本周内必须做到 果然,特朗普本质上还是“慕强”。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1月5日,特朗普在白宫中表示,在中美会晤中,中方官员的专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谈中,每个人都坐姿端正、全神贯注,哪怕特朗普主动向一名官员提问,那位官员也没有出声回应,因为他没有得到发言的许可。 特朗普再度执政后,一边忙着收缩全球战略、推进“美国优先”,一边又公开提出“G2”概念,直言“与中国合作可以让美国变得更好”,甚至在乌克兰危机上呼吁中国参与斡旋,这些转变都透着精明的算计:他清楚中国的影响力已不可忽视,与其硬刚,不如学着对方的样子提升自家团队的效率,好为自己的政策铺路。 但特朗普的如意算盘里,显然漏算了最关键的一环:他羡慕的中方官员的专业素养和组织纪律性,从来不是靠“一周内模仿坐姿”就能复制的,而他自己组建的内阁,早已被“忠诚优先”的用人逻辑拖成了外界口中的“草台班子”。 2024 年胜选后,他仅用 17 天就敲定了全部内阁人选,比第一任期的 67 天快了不少,核心原因就是他吸取了 “选错人” 的教训 —— 这里的 “错”,不是指能力不足,而是指 “不忠诚、不认同我的理念”。 于是我们看到,国务卿鲁比奥是被中国制裁的外交官,连访问中国的资格都没有,却能执掌美国外交大权。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原本是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虽然当过兵但从未在五角大楼任过职,连基本的国防行政经验都欠缺,还曝出性侵、酗酒等丑闻,这样的人选被美国媒体称为 “非传统选项”,说白了就是专业上完全不达标。 更离谱的是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华尔兹,他最大的资本是多次力挺特朗普,质疑过总统选举结果、反对调查国会山袭击事件,而不是过硬的国家安全事务履历,这样的团队配置,别说和中方官员比专业,能顺畅推进政策都算侥幸。 美国政治体制里根深蒂固的“政治分赃制”,早就为这种“草台班子”现象埋下了伏笔,联邦政府近4000个政治任命职位,涵盖内阁部长、驻外大使等关键岗位,表面上要经过参议院批准,实则大多是政党斗争和利益交换的产物。 总统获胜后,把重要职位分给竞选盟友、金主和亲信,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奥巴马的主要捐助人中,就有近200人在政府中获得了高位,而驻外大使的任命更是遵循“70∶30”潜规则,30%的职位属于利益回报性质,奥巴马时期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7%。 这种选人逻辑下,专业能力从来不是首要标准,政治忠诚和党派立场才是硬通货,导致特朗普内阁里充斥着政治素人、媒体人、亿万富翁,他们或许对特朗普忠心耿耿,却严重缺乏对应岗位所需的专业积淀。 更要命的是,这些政务官的平均任职时间只有20个月,随着政党轮替走马灯似的更换,根本无法积累足够的行政经验,政策执行自然难以保证专业性,这和美国80%以上靠绩效考核晋升、长期任职的中低层事务官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边是掌握决策权却缺乏专业的“空降兵”,一边是具备专业能力却难有话语权的“老官僚”,整个行政体系的效率可想而知。 反观特朗普大加赞赏的中方官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组织纪律性,背后是一套成熟且闭环的培养机制,绝非天生或短期模仿就能达成。 特朗普显然没看透这层本质,他以为中方官员的表现只是“守纪律、懂规矩”,却不知道这种纪律性源于对岗位的敬畏,这种专业性源于体系化的培养和长期的实践积累。 他要求内阁一周内“看齐”,就像让一个没经过任何训练的人模仿运动员的姿势,即便表面学得像,也缺乏内在的力量支撑。 美国当前的政治困境,核心不是官员不会“坐得端正”,而是体制性的专业能力缺失:政治分赃制让忠诚凌驾于能力之上,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离导致决策层与执行层脱节,两党斗争让官员任命沦为党派博弈的工具,这些深层问题从来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 特朗普自己也心知肚明,他的内阁成员之所以能顺利任职,关键不是专业过硬,而是对“美国优先”议程的坚定拥护,就像他评价赫格塞思时所说,“强硬、聪明,是‘美国优先’的忠实信徒”,至于专业能力,在他眼里似乎只是次要选项。 特朗普的实用主义让他看到了两者的差距,却没能力改变背后的体制逻辑,毕竟他自己就是这种体制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他要求内阁向中国官员看齐,本质上是在无意中承认了中国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但这种承认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核心的用人机制和培养体系,最终大概率只是一场流于形式的表演。 毕竟,专业素养从来不是“装”出来的,治理能力也不是“学坐姿”就能提升的,当一个国家的核心行政岗位始终被政治忠诚优先于专业能力的人占据,再怎么模仿别人的表面功夫,也难以掩盖体制深层的专业危机。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