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难把控的2位将才,一个让他生不如死,一个让他怀疑人生 建安十六年,魏延带着部曲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察觉到了这位将领身上的危险气息。此人在长沙城头斩杀太守韩玄献城,虽显果敢却也暴露了“背主求荣”的底色,儒家伦理里的忠诚二字,在他眼中似乎轻如鸿毛。 刘备偏偏对魏延青眼有加,拿下汉中后力排众议,让他取代张飞出任汉中太守,这份破格提拔让诸葛亮更添隐忧。魏延镇守汉中时确实拿出了真本事,他设计的“重门之计”依托秦岭天险层层设防,把曹魏铁骑挡在关外十年,可这份战功也让他愈发骄纵。 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魏延抛出的“子午谷奇谋”成了两人矛盾的总爆发。他主张率五千精兵穿越三百里险道奇袭长安,赌的是守将夏侯楙怯懦无谋。诸葛亮却深知秦岭栈道“悬崖绝壁,栈道悬空”的凶险,蜀汉家底薄,根本经不起这样的豪赌。拒绝的决定一出,魏延便在军中大肆抱怨,甚至当众讥讽诸葛亮“怯懦失机”。 更让诸葛亮头疼的是,魏延竟数次擅自更改行军路线,试图用战功证明自己的正确,全然不顾全军部署。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派,让诸葛亮既要倚重他的战场能力,又要时刻提防他捅出篓子,日夜处在制衡的焦虑中。 诸葛亮晚年在五丈原病重时,特意安排魏延断后,本是想给他最后一次证明忠诚的机会。可魏延却认定这是故意打压,不仅公然抗命,还抢先南撤烧毁栈道,把撤军大军置于险境。 传说中诸葛亮摆下奇门遁甲向天借命时,正是魏延以“紧急军情”为由贸然闯入,搅乱了仪式。 看着帐中慌乱的侍卫和魏延桀骜的眼神,病入膏肓的诸葛亮或许第一次感到了绝望——自己倾尽心血维系的蜀汉,竟要毁在这样一位失控的猛将手中,那种无力回天的痛苦,比病痛更让他煎熬。 如果说魏延是蜀汉内部的“火药桶”,曹真就是曹魏阵前最坚硬的盾牌。这位被曹操收养的猛将,早在汉中之战时就给蜀军留下过惨痛记忆。曹丕即位后,曹真升任雍凉都督,成了诸葛亮北伐路上的头号劲敌。 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派赵云佯攻斜谷牵制曹真,自己亲率主力取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应声归附,形势一片大好。可曹真迅速识破计谋,一面派张郃奔袭街亭,一面亲率大军击溃赵云,短短数日就扭转战局,逼得诸葛亮只能带着千余户百姓撤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曹真断定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提前派郝昭加固城防、囤积粮草。果不其然,当年冬天诸葛亮率数万大军直扑陈仓,可面对早已严阵以待的城池,蜀军昼夜猛攻二十余日,连冲车、地道等战术都用尽,始终无法破城。眼看粮草耗尽,魏将张郃又率军来援,诸葛亮只能再次黯然撤军。 连续两次北伐都被曹真精准化解,让这位以谋略自负的丞相开始自我怀疑:是自己的战略出了问题,还是真的低估了对手? 此后数年,诸葛亮又三次北伐,却始终被曹真构建的防线牢牢困住,曾经志在必得的兴汉大业,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 魏延最终死在与杨仪的权力争斗中,马岱斩下他头颅时,或许没人想起他守汉中时的功绩。曹真病逝后,司马懿才接过抵御蜀汉的重任,可诸葛亮再也没能遇到如此强劲的对手,却也永远失去了实现北伐理想的机会。 这两位让诸葛亮头疼一生的将才,一个用内部的桀骜耗尽了他的心力,一个用战场的胜利击碎了他的信念,终究成了这位智者一生中难以逾越的两道坎。

大牛
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和统兵能力上还真不一定比得上魏延!治国才是他的强项!
用户10xxx83
清除异已的小人罢了,蜀怎能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