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女烈士致敬!她本可以体面地当医生过幸福生活,却选择通过地下工作给我党送出了急缺的物资,最后倒在了光明来临的前夜,牺牲前留给难友4个字。 主要信源:(六安新闻网——女护士刘惜芬受刑憋尿 女护士刘惜芬受刑秘录) 1949年10月的厦门夜晚,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吹过鸿山脚下的监狱。 铁窗内,25岁的刘惜芬倚着斑驳的墙壁,伤痕累累的手指在黑暗中微微颤抖。 远处隐约传来的炮火声,让看守的脚步声变得焦躁不安。 牢房里弥漫着霉味和血腥气,唯一的光线来自走廊尽头那盏摇曳的煤油灯。 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被捕前,是厦门城里小有名气的私家护士。 她总提着药箱穿行在狭窄的街巷,为穷苦人家看病送药。 她诊所的招牌很小,但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人们记得她总是穿着素净的旗袍,说话轻声细语,对待每个病人都极其耐心。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温婉的女子暗中为地下党传递情报,募集药品,甚至冒险潜入虎穴获取军事机密。 刘惜芬的童年记忆充斥着家族的冷漠与歧视。 母亲早逝后,她和姐姐在封建大家庭中艰难求生。 她记得那些寒冷的冬夜,姐妹俩挤在破旧的棉被里取暖; 记得过年时,别的孩子都有新衣穿,她们只能穿着打补丁的旧衣裳。 十三岁那年,父亲的离世和日寇的铁蹄相继踏碎了她的少女时光。 为了生计,她考入日本人设立的博爱医院,在那里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也遇见了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者。 在博爱医院的日子里,她亲眼见到日本兵殴打中国病人,看到同胞在病痛中呻吟却得不到及时救治。 这些场景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有一次,她偷偷给一位受伤的抗日志士送药,虽然最后没能救回他的生命,但从那时起,反抗的种子已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抗战胜利的欢呼声还未消散,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就让厦门百姓陷入新的苦难。 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街上到处是流浪的孤儿和乞讨的老人。 刘惜芬毅然离开医院,在思明北路开设小诊所。 她常用微薄的收入购买药品,免费救治贫苦病人。 有个老婆婆带着发烧的孙子来看病,付不起诊金,刘惜芬不仅免费治疗,还悄悄在老婆婆的布袋里塞了几个银元。 正是这份仁心,让她结识了地下党人,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1949年春,厦门笼罩在白色恐怖中。 国民党特务四处搜捕进步人士,街上时常传来警笛声。 刘惜芬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以摩登女郎的身份周旋于国民党军官之间。 尽管内心抗拒这种工作方式,但她明白这是革命的需要。 她学会了跳舞、化妆,穿着时髦的旗袍出入高级场所。 在灯红酒绿的舞厅里,她巧妙周旋,获取了大量重要情报。 最惊险的一次,她偶然得知敌人要搜查地下联络点。 当时她正在与一名军官跳舞,无意中听到对方提及当晚的行动计划。 危急时刻,她借口身体不适提前离场,让一名小交通员以卖烟为暗号,成功示警,使同志们及时转移。 这个机智的举动,保护了厦门地下党组织的安全。 事后回想,她仍然后怕,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欣慰。 然而叛徒的出卖让一切戛然而止。 9月19日凌晨,特务闯进她的诊所。 当时她正在整理一批急需送出的药品,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她迅速将重要文件塞进药柜的暗格。 被捕时,她悄悄将最后一份情报塞进药箱夹层,镇定自若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 诊所里的医疗器械散落一地,她最珍视的听诊器被踩碎,但这些都比不上对未完成任务的牵挂。 在阴暗的刑讯室里,特务用尽各种手段逼供。 烧红的烙铁灼伤她的肌肤,竹签刺进她的指尖,但她始终咬紧牙关。 有次审讯持续了整整一夜,她昏死过去三次,每次被冷水泼醒后,只是重复着"我什么都不知道"。 当敌人以死亡相威胁时,她平静地说: "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解放厦门的炮火声成为她最后的希望。 10月15日深夜,她挣扎着爬到铁窗边,对难友们说出"天快亮了"这四个字。 那一刻,她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 次日黎明前,这位英勇的女性在鸿山脚下从容就义,年仅25岁。 就义前,她仔细整理好被扯破的衣领,保持着最后的尊严。 如今,厦门鸿山上松柏长青,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人来到烈士就义处敬献鲜花。 当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来瞻仰,老师会讲述这位女英雄的故事。 刘惜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什么是无畏的革命精神。 她的故事,如同这座海滨城市的灯塔,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厦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她的照片永远定格在25岁的青春年华,那双明亮的眼睛里,依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