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场上空除了激烈的空战交锋,还出现过

历史小破 2025-11-07 12:37:57

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场上空除了激烈的空战交锋,还出现过一批特殊的“战利品”——日本帝国陆军的Ki-55教练机。这些曾用于日军飞行员培训的战机,在被中国军队捕获后,抹去了膏药旗标记,重新粉刷上中国空军的机徽,以全新的身份活跃在中国的天空。 Ki-55教练机的诞生,本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产物。它由日本川崎重工研发,是Ki-36轻型轰炸机的教练机型,自1939年量产以来,成为日本陆军航空兵的核心教练机之一。这款战机采用单发双座设计,机身轻便灵活,最大飞行速度约348公里/小时,虽无强大的武器配置(仅部分机型可挂载少量炸弹),但稳定性极佳,尤其适合飞行员的基础飞行训练和战术联络任务。在二战期间,日军大量飞行员通过Ki-55完成从新手到合格战机驾驶员的蜕变,它也因此被日军士兵称为“天空中的教具”。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通过多种方式捕获Ki-55教练机:有的是日军战机因故障迫降在中方控制区域,被当地军民缴获;有的是在空战中被击伤后坠毁,经中方军工人员修复;还有的是日军投降后,根据受降协议移交的军备物资。据史料记载,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空军在北平、南京、武汉等多地的日军机场,接收了数十架状态完好的Ki-55教练机,成为当时中国空军补充装备的重要来源。 对于物资匮乏、战机数量有限的中国空军而言,Ki-55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这些战机被迅速转运至中国空军的训练基地,军工人员对其进行全面检修:拆除日军原有的通讯设备和标识,重新安装中国空军的无线电系统,在机身和机翼上粉刷上醒目的“青天白日”机徽——这一标志性的改装,让昔日的日军教练机正式“加入”中国空军序列。

0 阅读:48
历史小破

历史小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