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中国打仗,可能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才会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被联手对付,这个担忧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 首先,确实有少数国家一直试图拉帮结派“围堵”中国,比如美国的“印太战略”,就是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搞所谓的“对华协调”。 在南海、台海等敏感议题上,美澳日英法等国都曾参与联合军演,气氛一度很紧张。 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中国的“朋友圈”非常广,目前中国和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是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还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国际组织,可以说,大多数国家和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合作共赢,而不是对抗。 就连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很少有国家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更不愿意被卷进大国冲突,比如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多次强调不选边、不对抗,重视和中国的经济联系。 这说明,所谓“多国对付中国”,在现实里并不容易变成事实。 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主流还是倾向于通过对话、规则来解决分歧,即使有个别国家对中国“施压”,比如贸易制裁、外交批评,也远远没有到军事对抗的地步。 毕竟,真正的军事冲突谁都不愿意看到,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白,和中国对立没有好处,合作才是长远之计。 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不是“武器决定胜负”,航母很强大,但要发挥作用,得有舰载机、护卫舰、潜艇等配合,还需要卫星、预警、后勤等全套体系支撑。 导弹威力大,但也要有侦察、突防、防御、指挥等一整套配套能力,所以说,国防安全靠的是“体系化能力”,而不是单一武器。 中国国防这些年取得了很多突破,比如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东风-17等新一代导弹列装,军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但中国始终讲究“防御性国防”,发展装备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而不是为了对外扩张。 比如中国航母目前任务主要是近海防御和远洋护航,东风系列导弹也明确“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聚焦自卫反击,这些都写在国防白皮书里。 中国的安全远不止于军事,经济韧性、科技创新、粮食能源安全、外交能力,都是安全的“底牌”,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42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还是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 科技上,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突破,外交方面,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上合组织、G20等多边平台,推动区域安全和全球治理,这些软硬实力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安全体系。 说到“只有把对手打疼,才能赢来尊重和和平”,这种观点确实有市场,听起来很“硬气”,但其实是典型的“强权政治”思维。 历史上,确实有超级大国靠实力威慑维持和平,比如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但这种方式有两大致命问题。 “打疼对手”很容易引发“报复循环”,你打我,我还手,仇恨积累,冲突升级,结果谁都没好日子过。 看看中东地区的战乱,很多都是“打疼对手”结果换来的长期动荡。 国际社会的尊重,更多来自于对主权的尊重、规则的认同、共同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单纯的“怕你”。 比如,中国在抗美援朝展现了自卫能力,赢得了国际社会认可,但更重要的是,战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周边国家建交,推动合作共赢,才有了长期的和平环境。 这说明,和平不是靠“打疼对手”,而是靠“实力规则合作”,如果只有武力,那么大家只会口服心不服,敢怒不敢言。 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通过合作共赢实现持久和平”,比如,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南海行为准则”、中欧投资协定等,都是“非对抗性安全”思路的体现。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安全是共同的、不可分割的”,反对“本国安全凌驾于他国安全之上”,主张用对话化解矛盾。这些都是“以合作求安全”,而不是“以对抗求安全”。 国际环境虽然复杂,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现在的国际格局,全球化、利益绑定比冷战时期更深,中国和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的贸易额,每年都是数万亿美元级别。 中国坚持“不挑事不怕事”,航母、导弹不是为了威胁别人,而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比如台湾、南海问题,坚决维护核心利益,但始终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 安全不是一两个装备能解决的,而是要靠“综合国力”,经济、科技、外交、民心、后勤等多方面共同支撑。 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83%,能源供应日趋多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球自贸协定超过12个。这些都是安全的底气。 赢得国际尊重不是靠“打”,而是靠“负责任大国”的行动,比如向120多个国家提供新冠疫苗,参与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落实。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守住安全底线,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参考信源: 福建舰入列!回顾国之重器的震撼时刻 2025-11-07 13:04·央视新闻

